长沙的韩先生(化名)今年才34岁,本该是事业和家庭蒸蒸日上的黄金年纪。可就在不久前的某一天,他在单位体检时,医生面色突变,反复询问生活习惯。韩先生满脸茫然:“我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会和肝癌扯上关系?”最终的诊断结果却无情地摆在面前——肝癌晚期。
听到这个结果,韩先生和家人完全不能接受。他生活自律,作息规律,又没有酗酒抽烟等“恶习”,怎么就成了高危人群?医生的一个发问揭开了谜底:“你平时吃坚果吗?”韩先生一愣,然后回忆起自己常年习惯性吃花生瓜子,甚至家里的坚果有时存放时间长了,舍不得扔,发霉的也不在意,照吃不误。
或许你也和他一样有过类似饮食习惯,甚至觉得无伤大雅。但医生沉重地提醒:正是生活中“看起来很普通”的两个饮食习惯,正悄悄损害着你的健康,尤其是肝脏。到底是哪两件事让本不抽烟不喝酒的他患上肝癌?很多人可能还在犯同样的错误。你,真的了解日常饮食中的“隐秘杀手”吗?
让我们一起揭开隐藏在坚果瓜子背后的健康危机,看看“这2个饮食习惯”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将健康的人推向疾病的深渊。
肝癌并非只会盯上“烟酒不离身”的人
在大众认知里,“肝癌”的高危人群往往首先被定义为喜欢抽烟喝酒的人。确实,吸烟、酗酒会明显增加肝脏疾病的风险,这是全球顶尖医学指南的共识。
但近年来,肝癌患者的结构正在悄然变化。权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约41万人,其中超27%患者并无明显吸烟或酗酒史。反观他们的共性,饮食上的不健康习惯,尤其是长期食用发霉坚果、瓜子和重口味腌制类食物,逐渐浮出水面。
以韩先生为例,在没有病毒性肝炎、酗酒、抽烟等背景下, 他长期保持的两个饮食恶习成为致命诱因:坚果、瓜子等坚贮存不当,出现发霉,但舍不得丢弃,照常食用;偏好重口味腌制、熏烤、加工食品,觉得这样更有滋味,却忽视了其中潜藏的致癌物质。
医学研究早已证实,发霉坚果、瓜子等极易含有黄曲霉毒素B1——这是一类I级明确致癌物。据《中国食物成分表》和中华医学会相关报告,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性是砒霜的68倍,主要损害肝细胞DNA,诱发癌变。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黄曲霉素列入最危险致癌物清单。
另外,腌制、熏烤等重口味加工食品经常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和杂环胺,同样会对肝脏造成长期慢性损伤,增加肿瘤风险。短期内难以察觉,长期积累却能造成不可逆的细胞基因突变,诱发癌变。
两大饮食习惯“毁掉”肝脏,背后真相不容小觑
很多人会想,一次两次吃点发霉坚果、加工食物,不至于这么严重吧?但科学实验证明,黄曲霉毒素属于慢性致癌物,哪怕少量摄入,长年累月后依旧可引发肝细胞异常变性。
持续这样吃下去,身体会出现以下几种“悄无声息”的变化,尤其第2点多数人忽略。
肝功能慢性受损,“无征兆”早期极易被忽略。初期肝癌常常毫无特异症状,仅表现为‘精神不佳、容易疲劳’等“亚健康信号”,极容易与普通感冒或劳累混淆。等到出现腹胀、黄疸、体重骤降等明显症状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据《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近80%的肝癌患者发现时已属不可手术的晚期阶段。
免疫力下滑,易反复感染感冒。长期摄入霉菌毒素、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不仅损伤肝脏,对人体免疫系统也有抑制作用。数据表明,相关人群上呼吸道感染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12-21%。
肝脏解毒能力变弱,毒素蓄积内伤外表。慢性黄曲霉毒素侵害会直接导致肝细胞DNA突变,继而使肝脏解毒能力下降,体内有害物质“过筛不查”。长期下去,就会出现脸色暗沉、皮肤瘙痒、口臭明显、食欲下降等一系列表面症状。
易诱发代谢综合征而“跨界伤害”全身健康。长期吃高盐、高油腌制食品,还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甚至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风险。肝癌的真正威胁就在于它和全身健康关系密切,常常造成“多重打击”。
值得警惕的是,黄曲霉毒素对儿童和中青年人群损伤更大,因为这一阶段肝脏细胞增殖较快,更易发生基因异常。
医生建议,远离肝癌,这些防控细节做起来
了解了发霉坚果、腌制食品的风险,怎么做才能“看得见、用得上,有效防”?以下方法建议大家收藏。
优选新鲜正品食材。挑选坚果、谷物时,应避开有斑点、异味和陈旧感的产品,避免贪便宜买‘散装’、无检测的食品。现在正规厂家坚果检测环节日趋严格,可降低黄曲霉素污染风险。
食物储存要干燥通风,及时食用避免久存变质。家中储存坚果、粮食建议密封在干燥、防潮容器内。夏季温度高、更易发霉,发现产品有霉斑、苦涩气味切勿心疼丢掉,切莫以“削去坏部分就能吃”为由继续食用。
坚果适量摄入,防止营养失衡及热量摄入过多。坚果虽富含优质脂肪,但高油高能,成年人每日建议摄入量控制在25-30克,约一小把即可。不宜长期大量进食,尤其肝功能异常者更需减少摄入。
少吃腌制、油炸、熏烤食物,用清蒸、煮炖代替。盐分超标与亚硝酸盐增多会加重肝脏代谢压力,建议家庭饮食尽量少腌制、多清淡,烧烤、熏制食品要严格控制入口频率。
定期体检及肝功能、乙肝病毒检测早发现早干预。有家族肝癌史、乙肝携带或长期不健康饮食习惯者,应半年至一年做乙肝病毒及肝功能检测。B超、AFP等肝癌筛查指标有助提前发现肝脏“报警信号”。
公众教育、新版健康生活方式要同步推进到家庭每一餐。家长尤需注意青少年饮食卫生教育,引导孩子远离三无食品和不合格加工品。良好饮食习惯是一辈子健康的基石。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改变,更是需要警觉+执行力的长期坚持。肝癌并非“只盯着”烟酒人群,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习惯也能悄然改变健康轨迹。今天你或许更关心坚果新不新鲜、食品安不安全,而5年、10年之后的你,会感激自己愿意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华医学会《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预防指南》 3. 国家癌症中心《2022中国肝癌报告》 4.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食品与致癌物名录》 5. 卫健委《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