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多名用户反映,其名下浦发银行信用卡于9月9日前后在巴西等国家发生未经本人授权的大额交易,即盗刷。
而这些持卡人很多并不在巴西,甚至从未去过巴西,不理解为何这笔交易从天而降。
9月13日凌晨,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声明称,近期监测到部分“无价世界卡”发生未经授权的交易。
浦发银行方面表示,已会同万事达卡组织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并阻断风险”,并承诺将避免客户承担“不应由其承担的损失”,全力维护客户合法权益。
这次的风波,打击面异常精准。出事的卡片,几乎都指向了浦发银行与万事达合作的“无价世界卡”,特别是定位高端的“尊享版”与“之极版”。这种高度的集中性,让人很难相信只是零散的个人信息泄露。
专家的分析也印证了这种猜测,如此规模的同类卡片在短时间内被集中攻击,更可能指向了某个支付环节的源头性数据泄露,甚至是黑客的直接攻击。
一位用户人在新西兰,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卡在巴西被消费,短短三天,损失接近两万元。另一位用户更是在9月10日紧急挂失了卡片,可银行系统里,一笔来自9月9日的交易仍在次日悄然入账,总损失达到了约1.2万元。
最离谱的案例发生在一张额度仅两万元的卡上。就在9月10日那天,它在巴西被连续刷了三笔,一顿饭、两笔汽车配件消费,总额高达1.94万元,几乎被瞬间刷爆。
银行引以为傲的智能风控系统,在这些匪夷所思的交易面前,似乎集体“失灵”了。一个多年未在境外用过卡的用户,为何会被批准来自巴西的交易?系统为何没有对这些典型的异常行为进行拦截?
更让用户感到不安的是通知机制的滞后。很多人表示,他们没有收到任何及时的短信或电话核验,唯一的提醒是来自银行公众号的延迟推送,或是干脆事后才看到的入账记录。
而当张先生的遭遇被曝光后,大家才发现,银行的管理漏洞可能比想象的更深。他早在8月18日就申请了销卡,可到了9月11日,这张本该作废的卡,依然被盗刷了数万元。
面对用户的普遍质疑,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在9月13日凌晨发布声明,表示已联合万事达启动应急响应,并承诺避免客户承担不应由其承担的损失。万事达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万事网联也同步公告,成立了专项小组追溯风险源头。
这些回应很标准,也符合行业惯例。按照国际卡组织的规则,只要不是持卡人自己的责任,盗刷损失通常由发卡行或卡组织承担。银行往往会先行垫付,再通过保险或向卡组织追偿。
但这更像是一种“灾后重建”,用财务补偿来弥补用户的金钱损失,却无法抚平用户在此过程中的焦虑、恐慌以及为此付出的时间成本。
浦发客服对盗刷原因的解释,也显得有些模糊。他们推测可能是网络或POS机导致的信息泄露,但具体原因并未锁定。至于销卡后为何仍能被盗刷,客服的解释是销卡有30天的处理期,在此期间卡片并未被彻底注销。这个解释本身,就暴露了一个巨大的安全风险窗口。
跨境交易本就是风险高发区。庞大的国际清算网络,加上部分海外商户宽松的验证方式,比如仅凭卡号和有效期就能完成支付,都为盗刷提供了温床。这使得国内银行的风控模型,很难做到对每一笔海外交易进行实时、有效的拦截。
事实上,这类事件并非浦发银行的孤例。此前,工行、招行等银行的客户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境外盗刷。这几乎成了一个行业通病,是全球支付追求通用性和便利性时,不得不付出的风险代价。
于是,一个奇怪的局面出现了。银行和专家们开始建议用户,主动关闭境外交易功能,或者在手机App里设置各种“安全锁”,比如境外锁、夜间锁,并调低免密额度。
这些建议当然有用,但它在无形中将风险管理的责任,大量转移到了用户自己身上。用户从一个金融服务的享受者,变成了一个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安全员”。
其实,监管层早已注意到了银行卡面临的风险。央行和银保监会早在2016年和2022年就发布过相关文件,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从这次事件来看,政策的落地效果似乎还有待检验。
面对层出不穷的盗刷事件,各家银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补丁式”解决方案。湖南农信联社选择暂时关闭部分借记卡的跨境交易功能。上海银行则根据客户的使用情况,关闭了一些境外业务权限。
民生银行的动作更进一步,上线了一款名为“跨境无卡交易安全锁”的功能,并设定了1000元的限额。这些措施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但更像是各自为战,缺乏体系化的升级。
正如专家所言,治理境外盗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发卡行、卡组织、收单机构、清算网络等多方协同作战。单靠一家银行的力量,无异于杯水车薪。
目前的困境在于,各方往往是在风险发生后才开始协调处理,缺乏一个常态化、前瞻性的情报共享和风险联防机制。
未来的方向,必须从被动的财务补偿,转向主动的风险防御。除了优化短信和App双重通知这类用户端的体验,更关键的是要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更智能、更灵敏的全球风控模型。
同时,建立一个跨机构、跨国界的欺诈信息共享平台也迫在眉睫。只有当整个支付链条上的所有参与者都动起来,才能真正编织一张无懈可击的安全网。
浦发银行这次的信用卡盗刷事件,清晰地照出了全球支付体系在奔向“无界便利”时,所付出的沉重安全代价。
系统性的漏洞、模糊不清的责任边界,以及碎片化的防御措施,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面临的困局。最终,银行一句“我们兜底”虽然能弥补用户的金钱损失,但被侵蚀的信任感却难以修复。
行业需要明白,真正的安全感,绝不是来自于事后的补偿承诺。它需要通过深度的跨界合作与持续的技术革新,去构建一个能够主动预测和防御风险的智能安全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在便利与安全之间找到那个可持续的平衡点,重塑我们对全球支付的信心。
信息来源
新京报官微《可用额度600多元却被盗刷将近2万元,浦发信用卡被集中盗刷之谜》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3304841131627057&wfr=spider&for=pc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