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白云机场的值机柜台前,穿工装马甲的95后小林正往第8个口袋里塞防晒霜小样,登山包侧面挂着折叠水杯,U型枕套里裹着充电线——这不是户外探险装备展示,只是春秋航空200元“超惠飞”机票的“登机标配”。她的目的地是宁波,5天行程的行李全“穿”在身上:马甲装下化妆品,神裤口袋塞换洗衣物,连帽子都别着耳机。“托运费要300元,比机票还贵,凭什么让廉航多赚我一分?”小林的话,道出了数百万廉航乘客的心声。当“200元机票300元托运费”成了常态,年轻人把自己变成“人体集装箱”,这场关于空间与价值的博弈,早不是“抠门”那么简单。
一、从工装马甲到登机神裤:年轻人的“身体收纳学”
“一行三人,55元行李箱+12.68元行李袋,往返11kg行李没花一分托运费。”杭州网友“逸圈圈”在社交平台晒出的“廉航登机攻略”,点赞量破10万。照片里,她和朋友穿着多口袋工装马甲,登山包塞得鼓鼓囊囊,却在值机柜台轻松通过7kg手提行李检查。这条攻略下, thousands of评论在交流“收纳技巧”:“U型枕套能裹3条内裤”“登机神裤的隐藏口袋能装iPad mini”“钓鱼马甲的侧兜塞得下50ml面霜”……
电商平台的数据更直观:搜索“春秋航空专用行李箱”,销量前10的店铺累计卖出500万件20x30x40cm的迷你登机箱;“廉航登机马甲”月销超10万件,某款58元的钓鱼马甲详情页直接标注“8口袋设计,装下5天出行用品”;蕉内推出的“8袋登机神裤”,上线3个月卖断3个尺码,评论区全是“亲测能装充电器+牙刷+袜子”的实战反馈。
这些“人体集装箱”神器的流行,藏着年轻人的“反套路智慧”。25岁的李敏常坐廉航去看演唱会,她的经验是“去程穿最重的衣服,回程把特产塞马甲”。有次从济州岛回来,她在机场卫生间把外套、毛衣全穿在身上,“像裹了层棉被,但省下210元托运费,值了”。在她看来,这不是“抠门”,是“拒绝为隐形收费买单”:“机票写着200元,结果行李费比机票贵,这不是明摆着挖坑吗?”
年轻人对“人体集装箱”的开发,本质是用身体空间对抗商业算计。他们不是买不起托运费——李敏月薪8000,210元托运费并非负担——而是反感“低价引流+高价附加”的套路。就像网友说的:“我可以花2000元买演唱会门票,但绝不给廉航多花1分‘冤枉钱’。”
二、廉航的“利润密码”:行李费比机票贵的真相
为什么廉航非要在行李费上“下功夫”?答案藏在春秋航空的财报里。2025年上半年,春秋航空净利润11.69亿元,远超国内其他航司,被称为“航空界的蜜雪冰城”。但细究利润构成,“超惠飞”机票只占小头,真正的“现金牛”是附加服务——尤其是行李托运费。
以春秋航空广州飞宁波的航班为例:“超惠飞”机票159元(不含机建燃油),但20kg托运费在线买210元,机场柜台300元。也就是说,一旦行李超重,乘客要为“免费额度外的每1kg”支付10.5元(在线)到15元(柜台),比顺丰跨省快递(首重12元/kg)还贵。更“鸡贼”的是,廉航的免费额度卡得极严:7kg手提行李+20x30x40cm尺寸,相当于12寸登机箱大小——装下3套换洗衣物+洗漱用品就已极限,更别说5天以上的行程。
这种“低价+高附加”的模式,是廉航的生存法则。中研普华研究员洪前进指出,廉航的托运费“利润率比机票高得多”:边际成本极低(主要是机场地面处理费),却能通过“刚需”属性形成稳定收入。春秋航空财报显示,其辅助收入(含行李费、选座费、餐食费)占比已超25%,而全服务航司这一比例通常不足10%。换句话说,廉航卖的不是“机票”,而是“基础出行权”,至于行李、座位、餐食,都是“额外商品”。
但乘客不傻。当“200元机票300元托运费”的荒诞对比摆在眼前,年轻人用“人体集装箱”投票:你把行李额度当商品卖,我就用身体空间“买”回来。
三、不止“抠门”:Z世代的“反收割”消费观
“人体集装箱”的流行,戳破了一个误解:这届年轻人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觉醒”。他们反感的不是“花钱”,而是“被算计着花钱”。
在传统观念里,“多花点钱买方便”是人之常情,但Z世代不信这套。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见过太多“低价引流、高价变现”的套路:视频网站的“超前点播”、外卖平台的“会员红包涨价”、打车软件的“动态加价”……廉航的行李费,不过是又一个“套路样本”。于是,他们用“极致理性”对抗:做攻略、比价、开发“人体收纳”,本质是对“透明消费”的追求——我可以为价值付费,但绝不付“智商税”。
这种消费观的背后,是经济环境与代际特质的叠加。疫情后,年轻人对“安全感”的需求上升,“储蓄”和“理性消费”成了关键词。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16-24岁年轻人储蓄率同比上升12%。同时,Z世代天生带着“反权威”基因,他们不迷信品牌话术,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拆解规则。就像“逸圈圈”说的:“廉航的规则写得清清楚楚,但我有权利‘合法利用规则’——只要不超重、不超尺寸,我穿多少衣服、带多少包,是我的自由。”
更有意思的是,“人体集装箱”甚至成了一种“社交货币”。在小红书,话题播放量超5亿,年轻人晒出自己的“行李穿搭”,比拼“谁装得多又不超重”。这哪里是“抠门大赛”?分明是一场“反套路狂欢”——用自嘲和智慧,消解商业规则带来的压迫感。
四、博弈的终点:谁在逼年轻人“穿成集装箱”?
这场“航司vs乘客”的博弈,没有赢家。
乘客看似“省了钱”,却要付出时间成本(研究攻略、打包行李)、舒适度成本(穿着厚重衣物登机)。李敏就吐槽:“有次夏天穿4件衣服登机,安检时热得汗流浃背,值机员还一直盯着我的包看,像防贼一样。”
航司看似“赚了钱”,却在消耗用户信任。社交平台上,“春秋航空行李费”的相关吐槽超50万条,不少人表示“再也不坐廉航”。更危险的是,当“人体集装箱”成了普遍现象,可能引发新的问题:机舱行李架被塞满,延误登机时间;乘客为减重“扔掉”充电宝、化妆品,留下安全隐患。
全服务航司的做法或许值得参考。南航、东航等推出“基础经济舱”(不含托运行李),但免费手提额度放宽至10kg,且托运费定价更合理(如南航10kg托运费仅50元)。欧洲廉航EasyJet则推出“灵活行李套餐”,短途10kg、长途20kg按需购买,价格透明且低于机票。
监管层面也需发力。目前廉航的行李政策虽“合法”,但“机票价格不包含基础行李额”的信息披露是否充分?机场柜台“300元托运费”是否存在“趁人之危”的暴利?这些问题,需要更明确的规范。
说到底,年轻人不想“穿成集装箱”,航司也不想被骂“吸血鬼”。当廉航放下“算计空间”的执念,乘客收起“对抗套路”的疲惫,这场博弈才能真正走向平衡——毕竟,最好的商业模式,从来不是“赚走乘客最后一分钱”,而是“让乘客愿意为价值买单”。
在上海浦东机场,穿工装马甲的年轻人正把最后一支口红塞进马甲内袋,她的登山包上挂着小牌:“廉航别想多赚我一分”。但如果有一天,廉航能推出“159元机票+50元20kg托运费”的套餐,她或许会笑着摘下那个牌子。这场关于空间与价值的博弈,终会在“透明”与“尊重”中找到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