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基金这两天上了基金圈“热搜”——不是因为业绩亮眼,而是因为它的总经理,悄悄卸掉了手里的基金产品。
这位总经理,就是梁跃军。
9月11日至12日,朱雀基金连发两则公告。朱雀企业优选混合:梁跃军正式卸任,交由陈飞、郭涛共同管理;朱雀恒心一年持有混合:增聘王一昊,和梁跃军“搭伙”共管。
这一操作下来,梁跃军作为总经理,名下再无一只独自管理的公募基金。曾经一人扛起公司半壁江山的“顶梁柱”,如今终于“退居二线”,专心当起了管理者。
基哥我看了直摇头:
“这不是明摆着业绩不行,被毕业退居二线了吗?”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基哥看来,梁跃军从“扛大旗”到“被交棒”,背后是业绩的硬伤!
想当年,梁跃军可是朱雀基金的“救火队长”。
2020年,公司核心基金经理张延鹏突然离职,投研团队一度青黄不接。梁跃军临危受命,不仅接任总经理,还亲自下场管基金。
一度管理着8只产品,总规模超百亿,几乎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公司的权益投资门面。
但问题是——
业绩,实在拿不出手!
以他管理时间最长的朱雀恒心一年持有混合为例:
自2021年3月上任以来,任职回报-14.48%,年化回报-3.39%。
规模更是从巅峰时的90亿,一路缩水到32亿,腰斩都不止。
反观接班人陈飞,画风完全不同:
在管产品今年平均收益高达27%
其管理的朱雀企业优胜A,近一年收益65.66%,直接冲进同类前列!
这对比,简直像“前任”和“现任”的差距,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所以,这几年来,朱雀基金高管动荡、自购又赎回,朱雀基金的“祥瑞”去哪儿了?
其实,梁跃军的“退居幕后”,只是朱雀基金近年来乱局的一个缩影。
早在2024年11月,公司就悄悄把董事长从邬锦明换成了史雅茹,甚至全程未发公告,连监管都惊动了。当时就有媒体质疑:这是在“偷偷换老板”?
更魔幻的是2024年初的“自购门”事件:
A股市场低迷,朱雀高调宣布自购旗下基金2000万元,摆出一副“信心满满”的姿态,结果被媒体扒出:
一边买,一边卖!
全年自购2000.2万元,但赎回金额高达2429.03万元,净赎回超400万。
这波操作,被网友调侃为“左手画龙,右手擦掉”。
看来,私募转公募,合规意识不足,随意性有点太强,水土不服还是太严重!
朱雀基金的前身是知名私募朱雀投资,由李华轮、梁跃军等人联合创办,曾是百亿级私募大佬。2019年“私转公”,本想借公募牌照大展拳脚,结果却一路走低。
管理规模从2021年末的294亿,一路下滑,到2025年上半年,仅剩100亿,缩水近七成!
问题出在哪?
私募靠“高手单兵作战”,公募靠“体系化团队作战”。
朱雀似乎一直没转过这个弯来。
长期依赖梁跃军等少数人,投研梯队建设缓慢,新人成长跟不上,一出事就“总经理亲自上”,这种哪能长久?
对于本次梁跃军卸任产品,朱雀基金回应称:
“公司陆续加大投研人员投入,在公司投研人员成熟之际,安排接管或者合管公募产品。”
基哥给大家翻译一下就是:
“我们终于意识到,不能总靠老板救场了。”
好吧,总经理就安心当总经理吧!梁跃军卸任产品,未必是坏事。
与其一边当总经理,一边硬扛业绩,不如把舞台交给更有战斗力的年轻人。
毕竟,一家基金公司,不能总靠“悲情英雄”撑着。 业绩硬不起来,名气再响也没用。
朱雀基金,名字取自祥瑞之鸟,寓意腾飞。
但现实是——
光有名字不够,还得有真本事。
且看“朱雀”什么时候能真正飞起来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