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阴阳交替、气候多变的季节,既要应对 “秋老虎” 的余威,又要防范渐起的寒凉与燥邪。中医养生讲究 “天人合一” 与 “阴阳平衡”,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身心状态。本期直播间邀请来自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中医内科的吴舟峰医师,向大家科普如何在秋季利用中医知识进行养生。
秋季养生的理论基础
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是 “天人合一” 与 “阴阳平衡”。“天人合一” 源自《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如四季更替直接影响人体状态 —— 夏季多汗、冬季敛藏,便是 “天人相应” 的体现。《黄帝内经》提出 “人与天地相参”,将这一理念融入中医理论,指导人们随季节调整生活节奏。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石。人体中,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阴阳相互依存(“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唯有 “阴平阳秘”,身体才能健康。秋季阳气渐敛、阴气渐盛,若不顺应这一变化,易致阴阳失衡,引发疾病。
根据五行学说,秋季属金,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肺,对应颜色为白色。因此,秋季养生的核心是养肺,同时需兼顾气候特点与情绪调节。
秋季养生核心:防 “三邪”、调肺气
秋季气候复杂,需重点防范 “暑热”“秋寒”“秋燥”,同时呵护肺脏这一 “娇脏”。
防暑热与秋寒
初秋 “秋老虎” 肆虐,午后高温仍存,但若贪凉饮冰、久吹空调,易致脾胃与肺受寒;夜间气温下降,温差增大,稍不注意便可能感冒。中医认为 “肺气通于秋,肺不耐寒热”,此时呼吸道疾病(如流感、哮喘)易高发。建议:少喝冰饮,空调温度不低于 26℃,随气温增减衣物,避免冷热交替刺激。
防秋燥伤肺
秋季燥邪当令,易损伤肺津,引发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应对秋燥需从饮食、环境、护理等方面入手:
1、饮食调理:遵循 “少食辛味,多食酸味” 原则,少吃葱、姜、辣椒及油炸烧烤(辛味耗津),多吃山楂、柠檬、石榴等酸味食物(敛津生津);多摄入滋阴润肺的白色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莲藕等,推荐雪梨炖冰糖、银耳百合莲子羹;药膳可选沙参麦冬炖瘦肉、百合玉竹山药炖甲鱼;多喝汤水(如莲藕排骨汤)补充水分。
2、环境与护理: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50%~60%),勤通风;皮肤需保湿防晒;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缓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耗伤津液,运动后忌饮冰饮。
应对秋季常见问题:鼻出血、口腔溃疡与 “秋悲”
鼻出血与口腔溃疡
秋燥易致阴虚内热,引发鼻出血或口腔溃疡。调理方法:少吃辛辣烧烤,多吃蔬果补充水分;忌挖鼻孔,擤鼻轻柔。小验方:鼻出血者可用藕节、芦根、白茅根各15克水煎代茶;口腔溃疡者饮野蔷薇花茶(5 克冲泡)清热解毒。
“秋悲” 的调节
秋季草木凋零易引发情绪低落,中医认为 “肺在志为悲”,且秋季肺气盛易克制肝气,导致肝气郁结。调节方法:
1、释放情绪:多接触自然、与人倾诉、培养爱好;
2、饮食疏肝:食用芹菜、萝卜、柚子等,或饮用三花茶(玫瑰花、玳玳花、合欢花各适量),上火者加杭白菊;
3、穴位按摩:按揉太冲穴(疏肝)、内关穴(安神),每次 3~5 分钟;
4、规律作息:晚上 11 点前入睡,保证肝脏修复与藏血,避免加重郁结。
秋季进补原则:科学进补,循序渐进
秋季是 “秋收冬藏” 的过渡阶段,进补需遵循以下原则:
1、先清后补:清除体内余暑与湿热,可食用冬瓜、绿豆、薏米等;
2、滋阴润燥:避免辛燥补品(如人参、鹿茸),选择银耳、百合、蜂蜜等清补之品;
3、循序渐进:少量开始,避免加重脾胃负担(夏季易伤脾胃);
辨证施补:肺阴虚者用梨、藕;脾气虚者用山药、莲子;肾阴虚者用黑芝麻、枸杞;湿热体质者先清湿热再进补;
4、饮食均衡:补品需搭配新鲜蔬果与优质蛋白(鱼、蛋等),少吃辛辣生冷。
秋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天时,通过饮食、作息、情绪的综合调理,实现阴阳平衡。遵循以上方法,可有效应对秋季常见问题,为寒冬健康打下基础。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刘晓静
制图 / 蔡嵩麟
图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