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总有一个身影如流星划过——孙策,孙伯符。此人二十六岁而亡,却仿佛把别人几辈子的戏都唱完了。他像一团火,烧得太旺,终于燎尽了自己。后人提起他,总要叹一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这话是袁术说的,透着股酸葡萄心理——好比现代人夸别人家孩子:“我要是生个这样的儿子,还创什么业啊!”
孙策起家时,真可谓白手起家。从袁术那里借来千余兵卒,便敢去闯江东。这好比现在有个年轻人,从大佬那里借了点启动资金,就敢去闯浦东陆家嘴。更绝的是,他临走还对袁术说:“我要去帮您平定江东!”——明明是自己想单干,话说得却像替领导分忧。
这一去,便似蛟龙入海。牛渚营破刘繇,曲阿败笮融,吴郡严白虎望风而逃。史书称他“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最传奇的是,他总亲自冲锋在前,敌军望见“孙”字大旗就胆裂。这品牌效应,堪比现在的顶级流量。但孙策不是莽夫。他的谋略,常被骁勇掩盖。
最漂亮的一手,是劝降太史慈。两人神亭岭大战后,他不仅不记仇,反而充分信任。这招棋妙极——既得了良将,又显了气度。好比现代企业并购,不光收购资产,还要收服人心。还有更绝的:袁术称帝,天下唾弃。孙策立刻写信断绝关系,抢占了道德高地。这政治嗅觉,比他那个爱射虎的弟弟强多了。
孙策真正了不起的,是给东吴打下了根基。他平定六郡时,不过二十出头。却懂得招揽士人,张昭、张纮等江北名士都被请来。更难得的是,他真心尊重这些文人——张昭管政务,他戏称“张公若不在,我便不自在”。这领导艺术,比后来某些老板强太多。
赤壁之战时,周瑜能调动数万水军,靠的是孙策打下的家底;孙权称帝时,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这谥号给得小气了,但孙权的天下,实则是哥哥亲手打下来的。然而孙策太急了。他像赶着投胎似的,短短数年扫平江东。打猎不带头盔,单骑追敌,郭嘉早看透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果然,三个许贡门客,就终结了这场轰轰烈烈的人生。
最讽刺的是,杀他的不是战场名将,而是几个为主报仇的门客。这好比顶级赛车手,没死在赛道上,却因没系安全带出了车祸。至于“因谋反被杀”,更是历史开的恶意玩笑。《搜神记》里写孙策杀于吉,道人口咒“你死于床笫之间”。这当然是小说家言。但孙策确实死于自己的性格——太过锋芒毕露,不信邪,不妥协。
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话说得透彻,仿佛一生的急行军后,终于停下来看了明白。孙策若多活十年,三国格局必不同。
他未必会甘于偏安江东,很可能北伐中原。届时与曹操决战,未必输于赤壁。但历史没有如果——他像一颗超新星,猛烈燃烧后迅速坍缩,把能量留给了后来人。读史至此,常想起他那句:“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
原来他早就看明白:乱世之中,先占住地盘才能有发言权。这道理,放在哪个时代都适用。最后孙策的墓在苏州,如今怕是寻不着了。但他留下个东吴,留下个“孙郎”的传说。千载以下,犹闻他横槊赋诗:“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原来猛虎般的将军,也有倦怠的时候。
英雄终归尘土,传奇永驻人心。孙伯符这一生,短是短了些,但够亮,够烈,够后人说上千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