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心里有盏灯
周雁翔
明清易代的风,总带着些凛冽的寒意。那风从淄川的街巷掠过,吹透了蒲松龄身上洗得发白的布衫,也吹过了那个科场困顿、世情浇薄的年代。他十九岁便连中秀才,本以为是青云路的开端,却没想此后四十余年,多次乡试皆铩羽而归。功名二字,像悬在头顶的月亮,看得见,却够不着。半生潦倒如尘埃,靠在乡绅人家坐馆教书维持生计,一间简陋的书斋,一张旧木桌,便是他安放灵魂的所有天地。可即便如此,他案头的烛火,却从未被寒风吹灭 —— 那是他心里的一盏灯,亮在纸页间,也亮在人心深处,亮了三百余年,至今燃烧着,生生不息。
这盏灯,是从他见过的人间苦难里燃起来的。坐馆的日子里,他见惯了世态炎凉刻薄寡恩,看遍了寒门士子的颠沛流离。有一年冬天,他路过村口的破庙,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书生蜷缩在草堆里,怀里紧紧抱着一卷发霉的经书,冻得嘴唇发紫,却还在低声背诵。蒲松龄递过自己怀里的窝头,听书生说,为了赴省城乡试,他变卖了家中仅有的薄田,却在路上遭了劫,如今连进考场的盘缠都没了着落。那书生眼里的光,像风中残烛,明明灭灭,却不肯熄灭,像极了无数个在科举路上挣扎的自己。还有一次,邻村的女子被恶霸强抢,官官相护,女子的父亲跪在县衙门前三天三夜,额头磕出了血,也没能讨回公道。这些藏在市井里的委屈、无奈与不甘,像一颗颗火星,落在蒲松龄的心里,渐渐聚成了一簇火 —— 他没有能力在现实里为这些人撑腰,便想在笔墨间,为他们寻一条出路,为善良寻一个归宿。
于是,这盏灯先落在了《聊斋志异》的纸页上,不照功名利禄的坦途,只照那些被世道轻贱的魂灵。每当夜深人静,淄川的村庄沉入梦乡,蒲松龄书斋里的烛火便亮了起来。他握着笔,将白天听来的奇闻、藏在心里的悲悯,一一铺展成文字。烛火摇曳里,狐妖能化作温婉女子,为落魄书生温一壶酒;花精可褪去草木之形,与寒门士子诉一段情。那些在现实里被压迫、被忽视的善良与真诚,在他的笔下,借着灯光一一显形:聂小倩挣脱恶鬼控制,以柔弱之躯护得宁生周全,是对 “善能克恶” 的笃定;婴宁用烂漫笑声打破深宅阴霾,哪怕历经磨难仍不改赤子之心,是对纯粹心性的守护;小翠为报救命之恩,不惜以疯癫姿态周旋于权贵之间,是对 “义” 字最鲜活的诠释。他写鬼狐,却从不落阴森可怖的俗套,反而让这些非人的生灵,比许多世人更懂情义、更有温度。就像那盏灯,明明是烛火微光,却能穿透现实的厚墙,在字里行间搭建起一个 “善恶有报” 的清明世界 —— 贪官污吏会被鬼狐惩戒,寒门士子终能得遇知音,受辱女子可寻回尊严。这哪里是写志怪,分明是他借着鬼狐的外衣,把心里的光,照进了人间的暗角。
而当这盏灯转向《醒世姻缘传》,便多了几分对现实的直面与叩问,照得更深、更远。如果说《聊斋》是借幻梦映人心,那《醒世姻缘传》便是拨开生活的表象,将明末清初的市井百态、人情冷暖,赤裸裸地摆在灯光下。他写狄希陈与薛素姐的婚姻纠葛,从最初的温情脉脉到后来的鸡飞狗跳,薛素姐的泼辣凶悍背后,藏着封建婚姻里女子的压抑与不甘;他写晁源的贪淫暴戾、纵妻虐妾,揭露的是士绅阶层的虚伪与堕落;他写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有夫妻反目的无奈,有邻里相助的温暖,也有寒门学子的挣扎与坚守。没有了鬼狐的浪漫滤镜,这盏灯照见的更多是 “苦”—— 科举制度的僵化、官场的腐败、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像一张张密网,困住了书中的每个人。可即便写尽了生活的鸡零狗碎与世道的不公,蒲松龄的灯也从未暗过。他在书中借晁夫人的贤德、狄希陈的悔悟,悄悄埋下 “向善” 的种子;借清官的公正断案,留存对 “公道” 的期待。他不像其他文人那样回避现实的粗粝,反而用细腻的笔触,把生活的苦一一剖开,再借着心里的光,告诉世人:即便身处泥沼,也该守着良知,盼着清明。这盏灯,不再是幻梦里的微光,而是照进现实的火把,提醒着每个读这本书的人,要在混沌里辨是非,在苦难里存善意。
其实,蒲松龄的仕途之路,从来都是一片黑暗。四十余年的科举挣扎,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两鬓斑白的老者,他一次次满怀希望地走进考场,又一次次带着失望走出。他曾在文章里写 “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字里行间满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懑。可即便如此,他心里的灯,却从未因仕途的黑暗而熄灭。因为他知道,科举不是唯一的路,笔墨也能成为他的 “青云梯”——《聊斋》里的每个故事,都是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醒世姻缘传》里的每段描写,都是他对现实的呐喊与期盼。这盏灯,照得他在困顿的生活里不迷失,在冷漠的世道里不沉沦。他不用功名利禄证明自己,而是用两部著作,把心里的光,变成了穿越时空的星火。
如今,三百年过去了,淄川的风还在吹,蒲松龄书斋里的烛火早已熄灭,可他心里的那盏灯,却从未熄灭。我们翻开《聊斋志异》,仍能看见聂小倩的温柔、婴宁的笑声,在字里行间闪烁着温暖的光;我们读《醒世姻缘传》,仍能透过那些市井故事,看见蒲松龄对世道人心的关切与期盼。这盏灯,照过了封建时代的暗,也照进了现代人的心里 —— 它提醒我们,纵使身处困境,也要守住心里的良善;纵使世道复杂,也要保留对美好的向往。蒲翁已去,心灯长明,那点微光,终将在一代代人的阅读里,继续亮下去,照亮更多黑暗,也照亮更多的人砥砺前行。
乙巳年白露前夕于聊斋故里
周雁翔近照
周雁翔简介:周雁翔,笔名:易道、晓舟、翼然,当代作家、诗人、文化创意策划设计家,曾任图书馆、博物馆、蒲松龄纪念馆馆长、文化学者,研究馆员职称。
现任: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中国丝路文化促进中心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聊斋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创始人与首届联谊会主席,现为顾问;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高级文化艺术顾问;《母爱撑天世界和平文化博览园》总创意策划人、和平文化倡导者,荣获“和平使者”荣誉称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