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先见之明,还得是马云。
近日,据媒体透露,阿里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已进入测试阶段,将由国内制造商生产,并与英伟达架构兼容,旨在填补英伟达在市场的空白。
对此,尽管阿里官方尚未宣布“成功”,但其在AI领域的投入已初现成效。从其最新发布的2025年二季报来看,AI相关收入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三位数的高增长。
这是否意味着,马云布下的这盘“制造”大棋,正迎来它的战略收获期?
01马云千亿“押注”自研
AI时代的命脉是算力,这已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共识。
过去数年间,这一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几乎由英伟达(NVIDIA)驱动。其凭借强大的GPU硬件和CUDA软件生态壁垒,长期占据了全球AI训练市场约80%的份额。阿里正是其下游之一。
由此,在阿里云业务的高速扩张期,大部分高端算力还需从英伟达采购。一方面这种依赖可能带来了巨额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隐藏着供应链与技术的双重风险。
在此背景下,自主研发似乎成了“不得不”走的路,2018年,阿里正式开启“自主研造”之路。为支持公司核心AI战略,其在过去多个季度累计投入超千亿元,并计划未来三年再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和云基础设施建设。
七年过去,阿里旗下公司推出的含光800(AI推理)、倚天710(服务器CPU),也逐步在云计算与推理场景加速落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进入测试阶段的新型AI半导体已改由制造商代工,不再依靠台积电生产。
据外媒The Information引用知情人士说法,阿里自研在部分应用场景中的性能已“媲美”先进的水平。这表明,在部分业务场景中,阿里可能已初步具备了用替代进口算力的能力。
02从AI到科技的多点开花
要知道,阿里的自研并非孤例!近年来,在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剧的大背景下,“国产替代”与“自主创新”已从单一的科技领域,逐步拓展到生物、高端制造、基础软件等多个关键行业。
在领域,除了阿里,自研的昆仑已开始应用于大模型训练,等国内企业也在不断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而在生物科技这一传统由欧美企业主导的领域,国内多个企业也正凭借创新技术实现突围。
在第三军大学开展的试验中,酒精脂肪gan连续8周后,核心损伤指标AST降低38%,ALT平均下降25%。相比欧美品牌单一成分的效果展现出了明显优势。
从芯片到生科,这一系列创新案例表明,通过系统化解决方案和持续的技术攻关,有望在各个领域逐步实现自主可控。
03国产的生态崛起与未来挑战
近几年,国产发展迅猛,成效显著。根据IDC报告,2024年本土AI品牌的市场渗透率已从2023年的15%提升至30%,出货量达到82万张。
除了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巨头也纷纷通过自研或投资方式布局AI算力赛道。平头哥(阿里)、昆仑等已推出多款自研,并在特定领域实现了提升。
当然,从测试到成熟商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如此,阿里等企业的突破,仍证明了在AI算力领域从设计到制造的自主可控具备可行性,其意义甚至远超商业本身。
这场从“国产替代”迈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型,正在为全球AI算力格局注入新的变量与发展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