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某小学 50 多位家长集体罢课,抵制班上一名多动症学生。教育局回应说,这个孩子符合 “随班就读” 规定,入学程序没问题。这件事暴露出一个普遍问题:很多事流程看起来挑不出错,实际效果却糟透了。
表面上看,教育部门按规矩办事,家长护着自家孩子,好像都尽到了责任。可结果呢?多动症孩子被排挤,其他学生没法正常上课,老师也左右为难,谁都没占到便宜。这种 “流程对但结果差” 的情况,不光发生在学校,政府办事、企业管理、公共服务里都很常见。
这种怪象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只讲流程对不对,不管实际效果好不好,政策执行缺专业支持;二是上班打卡、发工作群截图成了重点,实际干了多少活没人管;三是要求挺多,配套的人财物却跟不上;四是有意见没处说,合理诉求没人理。
为啥会这样?首先是责任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大家都负责最后却没人担责;其次是考核只看过程走没走完,不看结果好不好;最后是各管一段,没人从整体考虑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从四方面下手:一是打破部门壁垒,大家一起对最终结果负责;二是改革考核方式,用实际成效代替打卡签到;三是政策出台时必须配上足够资源;四是少搞些形式主义的打卡留痕,多关注实际干成了什么事。
真正的负责,不是死板地走流程,而是始终盯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只有跳出形式主义的框框,才能建立起既合规又管用的社会管理体系。
说到底,按流程办事只是管理的开始,真正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不管是学校、政府还是企业,都该这么做。这种理念,正等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好好践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