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正式实施,明确常温纯牛奶生产须以生乳为唯一原料,含复原乳的灭菌乳自此成为“不符合标准产品”。据市场监管部门现场核查信息、商超反馈及企业公开披露,部分企业已完成不合标产品清理,头部与中小乳企均出台针对性适配措施,监管部门同步启动专项排查。
不合标产品:三类路径实现清零
6个月过渡期内,各乳企通过多元方式完成不合标产品处置。终端渠道成为清理主阵地,据澎湃新闻客户端8月走访记录报道:青岛、上海等多地商超早在新规实施前一个月便启动自查下架,光明、伊利等品牌含复原乳的纯牛奶率先撤离货架,剩余临期产品通过买一送一、第二件半价等促销方式清库,8月底已全部处理完毕。对于未售罄的含复原乳基料奶,乳企普遍采用品类转换方式降低损失,将其调整为调制乳生产基料,添加营养强化剂后重新投产并更新标签为“调制乳”,农业农村部相关人士在解读中明确,此类转换属于合规处置范畴。针对临近保质期且无法转换用途的产品,企业则采取集中销毁处理,据市场监管部门公示记录,某小型乳企9月初便将50余吨不合标产品交由专业机构销毁,过程全程录像备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审评中心人士强调,此类产品必须按规定无害化处理,禁止流入市场。
乳企动作:分层适配与全链调整
面对新规要求,不同规模乳企形成差异化应对策略。蒙牛、伊利、光明等头部企业提前完成转型,据蒙牛供应链沟通会披露,其2024年新增3个万头牧场,生乳自给率提升至65%,灭菌乳生产线2024年底已停用复原乳,目前生乳采购占比达100%;光明乳业工作人员向新民晚报确认在售纯牛奶均为100%生乳,伊利也公开回应多年前已弃用复原乳,新规对生产端无影响。中小企业则通过供应链重构实现过渡,山东某乳企负责人透露,已与3家规模化牧场签订年供5000吨生乳协议,将乳粉采购量从60%降至12%,因生鲜乳现价每公斤3.8 元,比乳粉复原成本低12%,改用生乳反而降低了成本,但乳业专家朱毅分析,部分小型企业因奶源不稳定,可能被迫退出纯牛奶市场,转向可使用复原乳的调制乳、乳饮料品类。同时全行业同步推进共性调整,据中国质量新闻网解读,企业均已更新产品标签,剔除复原乳相关表述,仅保留“纯牛乳”“纯牛奶”标识;生产线方面,某乳机设备企业透露,近6个月接到超200条灭菌乳生产线改造订单,重点升级原料预处理系统以适配生乳直接加工。
监管部门也将启动专项排查,据澎湃新闻9月16日报道,此次排查重点核查企业原料采购记录、生产工艺及成品标签,违规企业将面临最高货值金额10倍的罚款,目前已通过生乳溯源系统实现原料来源可查,此次排查是保障标准落地的关键举措。值得注意的是,复原乳并未退出乳制品市场,新规明确酸奶、奶酪等产品仍可合法使用,但需在配料表标注相关成分,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安排既规范了纯牛奶品类,又避免了行业资源浪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