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五一教授评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清真食堂”摘牌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是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这一转变,体现了从“差异管理”到“融合促进”的理念升级,是对“互嵌式社区”理念的积极响应。通过改革创新,高校致力于构建更加和谐、平等、团结的校园环境,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近日,欣闻全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对校内“清真餐厅”进行整改,我由衷地为这两所高校点赞。作为引领学术潮流、代表着教育高度的名校,能敏锐地捕捉时代脉搏,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展现了高校应有的担当与风范。
清华大学将“清真食堂”更名为“食在闻馨园”,这一举措意义非凡。蕴含中华文化底蕴的名字取代暗藏宗教含义的名称,彰显了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清醒认知。宗教不得进校园,即便披着民族的外衣也绝不容许,必须坚决抵制。
两所学校的餐厅不再限制用餐人员的民族身份和时间,非少数民族师生也能自由就餐。这一显著变化表明,“清真餐厅”已不再以特定名义存在,而是融入了更为多元、广泛的校园餐饮体系。
当然,如此重大的改变,难免会招来一些不理解和指责。总有一些人会搬出“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缺乏文化包容性”等,试图给此次调整扣上错误的帽子。然而,只要我们对“清真”二字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就会明白学校取消相关“清真”标识意义深远、利在千秋。
我们应当明白一个常识:宗教信仰自由并不与民族身份绑定。每个民族的人都有信教或不信教的权利,每个民族中都有吃猪肉或不吃猪肉的人。过去那种限制民族身份用餐的规定存在明显破绽,隐含着“教族捆绑”的错误思想(即认为汉族不可能是穆斯林,少数民族就一定是穆斯林)。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无形之中助力宗教干预校园内的教育秩序。
我不知道,过去少数民族师生的餐卡在其它中餐厅是否也受到限制?如今,希望所有餐厅都能对全体师生一视同仁、平等开放。
或许会有少数民族师生表示,这与宗教无关,只是个人饮食习惯,不喜欢吃猪肉,甚至闻到猪肉味道会恶心。然而,每个民族中都有这样的人,包括汉族。因此,每一位师生的饮食习惯都应该得到尊重,但绝不应设置限制民族身份用餐的食堂。
看看下图,认为在学校吃不在一起就没有朋友的意识利于不同民族同学交朋友吗?
学校有责任把“教育各民族学生以客观、理性和尊重的态度看待其他民族美食”的观念纳入教育内容。形式上取消“清真餐厅”标志只是第一步,思想上的正确引导才是长久之计。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意识,让这种意识深入人心。
我建议,从小学阶段就应普及相关知识。我们不能因为一千年前外来宗教教义的规定,就对猪和吃猪肉的群体产生错误认知和隔阂。认为猪是不洁、丑陋、肮脏,吃垃圾、吃屎的动物,认为猪肉是臭的、不合法的观点,无疑是极端错误的,是极大的伤害中国十四亿吃猪肉群体的感情,是非常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错误观念。
这些错误观念与中华文化格格不入。虽然中华文化向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外来文化,但这种包容不应是无限度的。外来文化应主动适应中华文化,而不是相反。
时代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必须抛弃一些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宗教文化中的一些刻板教条和文化糟粕,积极融入中华文化之中,而不是让全社会以尊重之名无原则地迁就这些教条和糟粕。
我们需要让外来文化意识到自身认知的狭隘偏激,以及其与中华文化的不适配性,推动其主动思变,而非使其理直气壮的产生“全社会都应为其发展开绿灯”的错觉。
真正的团结,是各民族的双向奔赴,而非人为筑起藩篱。真正的进步,在于冲破阻碍民族交往的狭隘认知,而非不分是非的妥协退让。那种仅凭一方谦让、包容甚至回避换来的,不过是表面和谐、内心疏离的团结假象,绝非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我们期待各民族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认识上一个新台阶,共同构建一个团结、和谐、美好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希望支持的网友们点赞转发评论!
作者:吴迪,新疆基层干部。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联系微信:xiyu115301
觉得还不错,欢迎转发点赞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