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伴随着"AI Agent元年"的口号和Manus"一码难求"的现象,不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AI创业公司都在发布自家的Agent产品,试图通过一句话或者一个指令成为用户的"赛博员工"。
近日,市场上也有消息称DeepSeek正在研发一款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Agent,该产品由公司创始人梁文锋亲自带队,并计划今年第四季度发布。
资本市场里Agent无疑成为创投舞台的中心,AI放贷、AI设计、企业级AI Agent平台、AI营销等等创业公司,几乎都拿到了入场费。模型能力上升、推理成本下降这些都是看得到的飞跃,而实际落地中面对复杂任务时,完成度低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9月10日至9月13日外滩大会期间,Agent的完成率、落地场景、发展边界、融资情况成为热议话题。不少投资人聚集在一起,分享了自己关于Agent的观点,有共识也有分歧。
在Agent是否已经爆发的问题上,明势创投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和BAI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龙宇有着鲜明相反的看法。在黄明明看来,Agent的完成度从前年的不到5%,提升到今天很多场景里的30%~40%,已经让用户的重复使用和付费意愿明显提升。"什么时候能到60分?我认为在未来8~12个月就能看到,未来全球Top的Agent,有2/3会来自中国。"
而龙宇认为当下还没有到Agent爆发的时代,一方面她认可黄明明所说的国内具有巨大优势,另一方面她觉得智能体本身的概念还在被定义和落地过程当中,还处于一个身残志坚,大家不断往前努力的过程。并且她表示留给Agent宽容的"窗口期"不多了,交付的完成程度大家会越来越较真。
在"谁才是Agent时代最值得押注的创业者"这一话题上,不同投资人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黄明明直言,"不完美、有激情的创始人更可能做出伟大产品,太理性的人在这个时代做不出伟大产品来。" 他强调,伟大产品往往来自带有人性缺陷、却极具创造冲动的创始人。
经纬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华东则从执行力出发。他认为,优秀的创业者必须在每个阶段都有超额产出,能够超越同阶段普通人的预期。"能在别人还没意识到机会时提前行动,这类人成功概率更大。"
垂直or通用、低容忍度or高容忍度
在Agent的浪潮中,产品基本形成两大阵营:专注特定领域深耕的垂直型Agent,比如设计类的Lovart和旅游类的DeepTrip;和试图覆盖全场景的通用Agent,比如Manus和Flowith。
目前还没无法垂直Agent和通用Agent谁是最终形态,但是从投资人视角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偏好。FP Solutions VC创始合伙人Lewis Hong强调自己偏好工业端应用,尤其是测试与仿真等场景,并表示Agent必须与行业workflow深度结合,依赖专有数据和行业认知,才能形成end-to-end解决方案并快速实现营收。
经纬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华东则称创业公司做agent领域创业一定要避开大模型能力迭代的主赛道,如果在大模型能力迭代的主赛道上面很有可能随着大模型公司某一个版本的升级把你迭代没了。他觉得明确自己agent所处的领域或者所能解决的任务,是比较重要的。
无独有偶,周炜认为Agent赛道最终会是大厂的天下,但创业公司仍有机会。他提出"哑铃策略":中间的不碰,只投两头。一头是与复杂workflow深度绑定的toB场景,像层层嵌入行业流程,即便大模型迭代也能保留生存空间,这类方向安全且能建立壁垒。另一头是通用型Agent,虽然风险极高,但天花板最大,"VC不能因为害怕大厂就完全回避,否则就失去了参与未来的价值。他举例近期投资AI陪伴公司,尽管未来可能受大模型冲击,但这是一个足够清晰且巨大的方向,必须下注。"
除了垂直和通用场景的区分,蚂蚁集团副总裁兼战略投资及企业发展部总裁的纪纲认为不同场景对精确度的要求不同,Agent的机会会先出现在高容忍度场景。
他举例说,像房屋中介、旅游咨询这类低频交互,或亲人、伴侣、朋友等陪伴关系,用户对Agent的容忍度很高,哪怕反馈不够完美,也能接受。这些场景是Agent率先落地的机会。而在医疗、金融等对准确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容错空间几乎为零,Agent必须逐步提升,逼近高精确度才能真正落地。
龙宇没有直接使用"容忍度"概念,但她认为Agent和应用的边界在于"愿不愿意交给它做"。在toB方向,繁琐、重复、用户不愿做的任务可以交给Agent完成,这类任务的容忍度高,适合早期落地。但涉及个人体验和情感的事,例如娱乐、恋爱、吃饭等,属于低容忍度,不会让Agent替代。他将Agent定位为"代理人",核心是帮助人类完成不想做的事情。
留存、付费、渗透率
在创投圈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一向以"观点犀利"的形象被圈内外所熟知,他直言不讳的说现在很多AI公司在后续融资阶段不敢说留存,只说ARR(年度经常性收入)。
朱啸虎认为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AI时代,用户留存是判断AI、Agent时代企业增长潜力的标准。"现在很多AI公司并没有用户留存,这是因为产品刚发布用户很愿意尝鲜,但试过之后不一定会付钱。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想要召回用户需要十倍以上的成本,这几乎没有可能性。因此,留存好不好才能证明公司有没有发展潜力。"
在这一维度,黄明明与朱啸虎观点相似,他强调,复购与留存是判断Agent是否具备生产力属性的金标准:用户不仅要愿意为其付费,还要在下个月继续回来使用,把它当成一个"兼职员工"。
蚂蚁集团战略投资部的黄海在谈到Agent的商业模式时表示,通用型Agent虽有想象力,但要交付真正有效的结果难度极大,因此更多创业者会选择先从垂直领域切入。在特定行业中快速找到产品市场匹配(PMF),并跑出明确的收入路径,是更现实的做法。
他进一步指出,好的投资标的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市场规模足够大;二是用户具备较高的付费意愿;三是在一定阶段能够构建起护城河。换言之,Agent要想实现可持续商业化,不仅要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还必须证明其在收入与竞争壁垒上的长期潜力。
而龙宇在谈及C端应用时强调,在Agent发展的早期阶段,衡量成败的关键并不是留存,而是渗透率。王华东则认为,初期不必过分纠结市场规模大小。哪怕是看似有限的场景,只要产品足够好、理解足够深,就可能扩展出新的市场边界,并形成长期壁垒。
整体来看,Agent仍处在一个非常早期的探索阶段,究竟何时会诞生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应用,业内还没有形成明确判断。但乐观的声音已经出现,朱啸虎就直言,"下一个字节、下一个小红书,其实已经诞生了。" 在他看来,新的平台级机会或许已经在暗处萌芽,只是需要时间去验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