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准备赴美深造的留学生,突然收到一封冰冷的拒签信,原因竟是几个月前在社交媒体上对一则国际新闻的嘲讽评论,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本土,一位大学教授因为在课堂上发表了类似的观点,被校方迅速解雇,丢掉了终身教职。
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个案,背后却都指向同一根被悄然划下的无形“红线”,这根红线的源头,是今年9月10日那场震惊全美的枪击案——年仅31岁的美国保守派青年领袖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的演讲台上,被当众枪杀。
一条模糊的行为准则
美国政府为这条“言论红线”披上了一件看似无可辩驳的道德外衣,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兰道在社交平台X上发出的警告,措辞严厉而明确:任何在网络上“赞美、合理化或轻视”柯克之死的外籍人士,都可能面临签证处罚。
这套逻辑在道德上几乎无懈可击,为一个拥有约两千万粉丝、被视为共和党未来希望的公众人物,一个身后留下妻子与年幼孩子的父亲的死亡而欢呼,无论如何都触及了文明社会的底线,政府干预这种不人道的言论,似乎是天经地义。
法律上的底气则更为充足,美国政府一向强调,签证是“特权”,而非“权利”,这意味着华盛顿在筛选谁可以踏上美国土地这件事上,拥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权,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甚至更宽泛的价值观,都可以成为拒绝入境的合法理由。
然而,在这件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外衣之下,包裹着的却是一个极其模糊的内核,问题就出在兰道使用的那几个核心词汇上:“赞美、合理化、轻视”,这三个词的解释空间实在太大了。
一句“杀得好”无疑属于“赞美”,但一句“这是他应得的报应”算不算“合理化”?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表情包,又是否构成“轻视”?这条红线从一个清晰的道德立场出发,迅速延伸成一张布满陷阱的审查网络,边界模糊不清。
当这种模糊性被置于跨语言、跨文化的场景中时,其危险性更是被指数级放大,想象一下,中文社交媒体上的一句玩笑、一句带有本土文化背景的“梗”,在经过机器翻译和跨平台举报后,完全可能被曲解为“支持暴力”的铁证,无数外国人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因为一句无心之言,被永远挡在美国国门之外。
国家与社会的平行执法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条“红线”的执行者,远不止美国国务院的签证官,它通过国家机器和社会压力两条平行轨道,构建了一张覆盖全球的规训大网。
第一条战线,是国家主导的“边境审查”,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特朗普政府近年来系统性政策的延续,美国早已开始加强对签证申请者的社交媒体审查,要求多数人提供账号信息,授权领事官员逐一审阅。
近期的数据显示,已有超过6000份学生签证因国家安全或持有“反美观点”等原因被撤销,审查范围甚至扩大到参与特定政治抗议的外国学生,比如那些声援巴勒斯坦活动的人,柯克案后的新规,只是将这套本已存在的审查机器,调校到了一个更敏感、更具体的频道上。
第二条战线,则是在美国国内上演的“内部清洗”,这场风暴几乎与国务院的警告同步发生,其猛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并非来自政府的直接指令,而是一种由雇主、机构和舆论压力共同完成的“社会性执法”。
NFL的卡罗来纳黑豹队迅速解雇了一名发表嘲讽言论的公关员工。DC漫画公司果断取消了一位侮辱柯克的作者即将推出的新连载。学术界更是重灾区,从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助理院长到加州州立大学的教授,都因不当言论丢掉了饭碗。
就连政府体系内部也未能幸免,国防部教育体系的教师和司法部的工作人员,同样因为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而受到冲击。这两条战线遥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强大的威慑氛围:无论你身处何方,是美国公民还是外籍人士,只要言论越界,就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场以安全和道德为名发起的言论审查运动,长远来看,或许并不能像其倡导者所期望的那样弥合社会。恰恰相反,它很可能成为激化矛盾的新燃料,并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一种更广泛的自我审查文化。
在美国国内,这项政策不可避免地沦为党派斗争的新武器。查理·柯克遇刺身亡后,美国社会并未出现过去政治人物遇刺时那种“同行皆危”的跨党派哀悼,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党阵营普遍的冷漠,乃至互联网上大量公开的庆祝与嘲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