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乌克兰军事情报部门及2025年9月发布的战场分析报告显示,俄罗斯已部署新一代低成本无人机,代号“非洲菊”(Gerbera),其设计初衷专为饱和攻击乌克兰防空系统,并通过长期消耗关键防空资产达成战略疲敌效果。“非洲菊”已迅速成为俄罗斯空袭作战理念的核心装备,使克里姆林宫得以实施持续性低成本打击——其目标并非基础设施,而是乌克兰防空作战的运作逻辑与经济成本。在经济不对称性与火力同样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时代,“非洲菊”正改变着空中消耗战的力量平衡。
该型无人机于2024年年中首次投入实战,2025年迅速扩散部署。其外形与伊朗制造的Shahed-136无人机相似,但在性能、用途与复杂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与Shahed-136作为精确巡飞弹不同,“非洲菊”以简化设计、批量生产和可消耗性为核心优化方向。它是一款固定翼螺旋桨驱动无人机,采用泡沫、层压胶合板和轻质塑料复合材料等非战略物资制造,机身长度约2.4至3米,翼展3.2至3.5米,无有效载荷时的机身重量估计为25至35公斤。
推进系统采用机尾推进式布局,由小型二冲程汽油发动机提供动力,部分型号则搭载电动机,巡航速度为120至150公里/小时。导航系统依赖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自动驾驶仪,通常集成低成本格洛纳斯(GLONASS)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可按预编程航路点飞行。“非洲菊”发射后即自主运行,无实时控制链路,且多数完全不具备遥测能力,这既增强了其行动的可否认性,也使其难以被干扰。乌克兰国防官员根据截获的飞行日志评估,受有效载荷配置和气象条件影响,该无人机的作战半径可达300至600公里。
部分“非洲菊”型号完全不携带武器,仅作为诱饵无人机,模拟更具杀伤力的无人机或巡航导弹的雷达信号与飞行轨迹。而更先进的型号则在机头或机身中部舱室配备小型爆炸弹头,通常携带3至5公斤高能炸药,对燃料库、雷达天线、非装甲车辆和军事补给站等软目标具备打击效能。已回收的部分无人机还搭载了小型破片弹头、温压微型炸药或简易钢珠载荷,旨在对暴露阵地的人员造成杀伤效果。尽管单架“非洲菊”无法摧毁加固目标或城市基础设施,但其有限杀伤力可通过数量优势弥补。在一次协同打击中,乌克兰防空操作员报告称,一群“非洲菊”无人机瘫痪了雷达探测范围,使得后续一波Shahed-136无人机得以击中克里维里赫附近的一座关键变电站。
“非洲菊”的作战效能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低廉的成本。乌克兰情报部门估计,单架无人机的平均成本仅为500至2000美元。相比之下,即便是“ Iris-T ”或“ NASAMS ”等近程地对空导弹,每枚发射成本也高达数万美元,“非洲菊”由此形成了显著的经济不对称优势。9月初的某个夜晚,俄方共向乌克兰领空发射40架无人机(其中多为“非洲菊”),乌克兰军队动用西方援助的拦截系统成功击落33架。尽管动能打击被阻止,但防御行动的财务成本可能超过数百万美元。俄罗斯指挥官充分利用这种不对称性,如今部署“非洲菊”不仅是为了直接打击效果,更是通过饱和攻击消耗乌克兰高价值导弹库存,并削弱其雷达网络。
除成本与作战效果外,俄罗斯大规模生产“非洲菊”的能力是其持续使用该装备的核心因素。与Shahed-136需专用零部件和集中式生产线不同,“非洲菊”采用分散式制造模式。基辅国防官员评估,俄罗斯目前每月可生产400至600架该型无人机,生产主体涵盖国营工厂和非正规作坊,其中包括在卢甘斯克、顿涅茨克等被占乌克兰领土上的设施。3D打印技术、数控泡沫切割机及商用现成电子元件的普及,使其能够快速扩大产能。经调查,“非洲菊”使用的部分零部件与军民两用民用进口物资相关。
在一项关键现场调查中,乌克兰技术人员从一架被击落的无人机机载存储设备中提取到视频,画面显示其生产车间位于中国深圳。该无人机配备了消费级“A40 Pro”相机,机身内部的电路板包含可追溯至欧美供应商的微控制器和GPS模块。这进一步印证了外界的担忧:俄罗斯国防工业相关方仍在利用全球供应链规避制裁,通过第三方分销商和监管薄弱的线上市场获取零部件。
“非洲菊”项目的战略外溢效应尤其令北约担忧。2025年9月10日,在针对利沃夫及乌克兰西部的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中,数架被确认为“非洲菊”改进型的无人机闯入波兰领空。波兰防空部队迅速响应,在边境地区将其击落。尽管未造成损失,但这一入侵事件促使北约依据第四条规定召开紧急磋商。军事分析师认为,这些无人机可能是因导航故障偏离航线,也可能是被蓄意用于试探北约的响应准备状态。无论何种情况,该事件都开创了危险先例:大规模半自主低成本无人机可轻易跨越国际边境、考验联盟凝聚力,且无需莫斯科方面作出高层政治决策。
与乌克兰接壤的北约成员国正重新评估其防空态势。与飞机、弹道导弹等传统威胁不同,“非洲菊”这类无人机构成了低成本、高数量的饱和攻击威胁,而当前以导弹为核心的防御系统对此适配性较差。波兰、罗马尼亚和立陶宛正就整合定向能武器、雷达制导自动火炮、巡飞拦截无人机及人工智能驱动的指挥控制节点展开讨论,以期实现对大规模无人机攻击的自主、经济防御。更广泛的经验教训显而易见:新一代空战正在兴起,其核心优势在于冗余性、经济性和蜂群战术,而非先进技术或精确打击能力。
乌克兰方面则在实时调整应对策略。乌克兰研发人员与军事技术专家已加速部署国产“无人机反无人机”拦截系统。这类高速敏捷的平台专为追踪并摧毁“非洲菊”等无人机设计,可通过动能撞击或机载干扰载荷实现拦截。泽连斯基总统本月初宣布,在一次48小时作战行动中,此类系统击落了逾150架俄罗斯无人机。此外,乌克兰防空部队正将人工智能算法整合至雷达过滤系统,以加快无人机类型分类速度,更好地区分高杀伤性威胁与低优先级诱饵。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乌克兰指挥官仍警告称,“非洲菊”仍是造成心理与战术干扰的有效工具。其威力并非来自破坏力,而是迫使乌克兰防御者在高压下作出高成本的瞬时决策,消耗有限的导弹储备,并透支操作人员的耐力。“非洲菊”并非“银弹”,而是一柄手术刀,以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不断切割乌克兰的防御体系。
俄罗斯研发并部署“非洲菊”无人机,标志着无人机作战的战略转向。现代无人系统不再局限于高科技、高成本平台,而是能够实现工业化、商品化生产,并作为一种钝性经济武器使用。“非洲菊”背后的作战理念正受到伊朗、朝鲜等寻求不对称手段对抗更强大军队的国家的密切关注。对北约而言,这引发了关于防御韧性、成本效益及现有防空框架长期可行性的紧迫问题。
【小编毒舌】美国还在追赶Shahed-136无人机的低成本思路,但俄罗斯这又搞出了是更便宜的型号,这得让美国人破防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