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蹲在院门口剥土豆皮,突然叹气:“现在种土豆,卖比种还难。”他说十年前,村里有贩子开三轮收土豆,五毛一斤抢着要。如今贩子不来了,自家种半亩,吃不完的堆在窖里,烂了大半。
![]()
“种多了更麻烦,拉到镇里卖,运费比菜贵。
”父亲搓搓沾泥的手。
我想起周家庄——晋州那个“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土地集约成了“摇钱树”。全乡地归集体管,万亩小麦良种基地,每年多赚200多万。
![]()
林业部门送苗送技术,千亩苗圃收入是种庄稼几倍。香港公司签有机蔬菜合同,村民不出村就能挣钱。梨果基地、葡萄基地、油菜花观光园,游人挤破门槛。
村支书说:“地攥成拳,才能打出力,单家独户是散沙。”可咱村呢?十户八家地插花,机器进不去,贩子不愿跑。
父亲种两亩土豆,雇人挖一天要200块,腰都直不起来。参考内容里说,薯类集约难,土地少、老人多、技术差。
![]()
咱这儿人均才1亩多地,种土豆占了地,玉米小麦就得缩。年轻人都进城,挖土豆全靠60岁以上的,干两天歇三天。
机器贵买不起,手刨效率低,病虫害今天这家打药,明天那家漏了。种出来的土豆大小不一,贩子嫌“卖相差”,压价到三毛。
周家庄为啥能引种子公司?成片地好管理,不用和几十户谈。就像苗圃基地,林业部门送苗,集体统一种,省心又省力。
![]()
可咱村要凑地,这家要留半亩种菜,那家怕分不到好地。
“集中了,万一亏了算谁的?
”邻居张叔总这么嘀咕。周家庄能富,不光靠地集中,还有集体积累反哺。
![]()
公共积累高,修路、建冷库、请技术员,钱从集体出。单家独户修冷库?
建一个要十万,卖十年土豆都挣不回来。参考内容提对策,优化结构、提产量、机械化、创品牌。可优化结构要懂市场,咱村谁知道明年土豆价涨还是跌?
提产量要技术,县里农技员一年来不了两回,教的和实际差得远。
![]()
机械化更难,小块地买机器不划算,租机器又总约不上。
品牌?咱种的土豆叫啥名?贩子收了贴个标,利润全让人家赚走。
周家庄有机蔬菜有品牌,香港公司指定收购,价格翻一番。“土地攥成拳,才能打出力”,这话在周家庄应验了。可咱村要学,得先过“凑地”这关,过“信任”这关。
有人说缺带头人,有人说怕政策变,到底啥时候能迈过去?
父亲把最后一个土豆扔进筐:“要是能像周家庄,我再种五亩!”想知道老家能不能学周家庄?
点个关注,下期聊聊土地集约的坎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