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之一,兴登堡空难。它的坠落间接导致了人类航空迈向了另一个方向。
兴登堡号事件
在上个世纪初,飞机还是一个稀罕物,人类跨国旅行的主要手段便是游轮,但由于20节的航速过于缓慢,人类急需一种新型产品替代游轮。
于是,人们把注意力看向了太空,飞机是其中之一,而飞艇便是其二。
飞机不被信任,飞艇脱颖而出
起初的人们并不相信飞机的安全性,大家都觉得这一副木头架子在空中早晚都得掉下来,而且一看飞机这个样子就知道拉不了几个人。
最早的飞机
所以飞机在诞生之初并没引起太多关注,但是空中运输的需求还在,所以研究飞艇的项目提了上来。
人类第一艘硬式飞艇诞生
1900年,德国退役将军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设计的LSE杠1飞艇在博登湖试飞成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柏林飞艇。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硬式飞艇,采用铝制框架和16个独立气囊结构,全长127米,搭载两台16匹马力发动机,最高时速达32公里。
齐柏林飞艇的首飞标志着飞艇从实验性装置迈向实用化。
英国首相的祝贺,很快变成恐慌
在齐柏林飞艇刚刚诞生之初,很快轰动了整个世界,就连当时的英国首相罗伯特塞西尔都笑着祝贺德国的此项发明,但他很快就要笑不出来了。
到了1909年前后,有英国居民反映,德国的飞艇经常出现在英国领空。
起初英国人看到这些庞然大物还为此驻足赞赏。
但是随着飞艇越来越多,英国国内很快出现了飞艇恐慌潮,英国政府态度也逐渐强硬,要求德国禁止飞向其领空。
一战爆发,飞艇变身空中炸弹
但没过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人和德国人成为了仇人。
这时德国人很快想到,如果把炸弹弄到飞艇上,然后向下扔去,那岂不是能把英国人炸得人仰马翻? 很快,他们也这样做了。
1915年1月25日当日,德国派出两艘齐柏林飞艇从德国北部起飞,跨越北海抵达英格兰东部,对诺福克郡萨福克郡沿海城镇的居民区和小型工业设施投弹轰炸。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飞艇开展战略轰炸。
同年5月31日,德国飞艇对英国实施了首次针对伦敦的轰炸。
当晚,埃里希林纳兹上尉指挥LZ1-38号飞艇携120枚共1500千克炸弹飞临伦敦。
英国人面对如此的庞然大物,顿时陷入到了绝望之中。
命中率极低,飞艇沦为“空中活靶”
在整个一战期间,德国将飞艇军事化,建造了113艘齐柏林飞艇,用于轰炸英国本土和海上巡逻,在整个战争中完成了对英国五百余次空袭,投弹约2000吨。
但是尴尬的事情发生了,用齐柏林飞艇进行轰炸,看着很唬人,但是实际效果却非常糟糕。
因为在飞艇上扔炸弹就好像是在楼顶上往下面的垃圾桶里丢纸团一样,可见命中率有多么的感人,因为不仅要计算对地高度,甚至还要计算抛物线。
很快,这一致命缺陷被英国人发现。
科技进步,飞艇退出战争舞台
随着战争继续,科技也在发展,英国人改进了高射炮以及飞机,全面应用于战争,很快,飞艇就变成了一无是处的空中垃圾。
战后转型:飞艇开启民用黄金时代
一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拥有军用飞艇,齐柏林公司在雨果埃克纳的领导下转向民用。
1928年推出齐柏林伯爵号,全长236.6米,首次实现跨大西洋商业飞行,单程仅需60小时,这比游轮的速度足足快了一半。
飞艇在军事应用上的探索受阻,反而为其民用化发展加速了进程。
一次环球航行,震惊全世界
1929年,美国报业大王克斯特想出了一个好点子,那就是用飞艇进行环球航行,这样既赚足了眼球,也能让自己的报业蒸蒸日上。
所以他出资20万美元,约相当于现在三百多万美元来赞助这次环球航行。
同年8月8日,一艘齐柏林伯爵号飞艇从美国东部沿海起航,它的第一程是跨越整个大西洋飞往德国腓特烈港,第二程从德国向东经东欧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穿越鄂霍茨克海抵达日本东京。
然后第三程从东京起飞,横渡太平洋飞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第四程则从洛杉矶穿越美国本土,向东飞行返回美国新泽西州海军航空站。完成环球闭环。
21天征服地球,人类再创奇迹
完成环球航行后,举世震惊,人类自麦哲伦环球航行后,又再一次从空中征服了地球。
此次航行克服了跨洋、极地、高原等复杂现象,如西伯利亚的低温,太平洋的强气流。
还要保障36名乘客和41名机组人员的安全,同时还要让乘客舒适的度过这段时光。
可以说这次长达21天的航行将载入人类史册。
飞艇热潮爆发,客运迎来黄金八年
环球航行完后,飞艇行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大爆发。
齐柏林伯爵号的环球航行极大的提升了飞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乘坐飞艇成为当时最时髦、最快捷的跨越大洋的旅行方式。
仅在1929年到1937年,飞艇航运人次就达到了34000人次,在这八年里共计飞行590余次。
图片来源网络
黄金时代背后,危机正在酝酿
可以说,如果不出意外,无数飞艇将横贯在天空之中,见证我们的历史。
但是一场意外直接改变了这一行业的历史,也让飞艇直接走向了没落。
兴登堡号:空中豪华游轮诞生
1936年3月,飞艇兴登堡号建造完成,这是飞艇中的超级飞艇。
兴登堡号长248米,最大直径41.4米。
另外,兴登堡号配备了4台1100匹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时速可达135公里,最重要的是内部设有豪华的卧室、餐厅、休息室和散步用的走廊,能为乘客提供舒适奢华的体验。
单论大小,此时的兴登堡号已经和当年的泰坦尼克号的体积差不多大了,可以说是空中的超级游轮。
兴登堡号内部
安全隐患埋下:为何不用氦气?
但兴登堡号在建立之初就为它的坠毁埋下了伏笔,因为最初设计时是计划让它使用氦气作为填充气体的。
氦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不可燃,是飞艇理想的填充气体。
然而,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能够大量生产氦气,它是美国开发天然气时产生的副产品,产量有限且价格昂贵。
美国禁运,德国被迫改用氢气
1927年,美国通过了氦气控制法案,将氦气列为国家战略资源,禁止随意出口,尤其担心德国会将氦气用于军事用途。
因为当时希特勒正在德国一直进行富有煽动性的演讲,纳粹党逐渐壮大,所以美国拒绝向德国出口氦气。
没有了氦气,德国只能调整设计,因为可以自行大量生产且成本较低的氢气作为填充气体。
氢气虽然能提供更大的福利,但其易燃易爆的特性为新登堡号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希特勒
最后的飞行:从法兰克福到新泽西
1937年5月3日17时,新登堡号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美国,跨大西洋途中仅受强风小幅延误,整体顺畅。
5月6日清晨经波士顿后,因莱克赫斯特基地午后雷暴,机长普鲁斯率艇在曼哈顿上空盘旋,新泽西海岸等待,直至17时12分收到基地指挥官罗森达尔克降落通知,返程中遇暴雨在减速。
降落前的致命等待
18时8分,罗森达尔再次催促尽快降落。
18时11分,飞艇掉头逆风降落。
两分钟后风向突变,普鲁斯仍坚持降落并指挥转向。
18时19分为调整倾斜姿态,他命令六名船员前往艇前部配重。
18时20分,飞艇比降落区悬停。
18时21分,准备放逐揽胜。
18时25分,地勤人员发现平衡翼附近起火,驾驶舱随即感知剧烈抖动,大火瞬间蔓延,仅34秒,兴登堡号便被完全吞噬,残骸坠毁地面。
兴登堡事件
兴登堡事件
兴登堡事件
36人遇难,飞艇时代终结
1937年5月,兴登堡号飞艇降落时突发大火坠毁,36人遇难。
这场悲剧终结了飞艇商业客运时代,公众对其安全性的信任彻底崩塌。
悲剧之后,人类飞向更远的天空
曾代表人类跨洋飞行探索的飞艇逐渐退场,但它并未磨灭人类探索天空的勇气。
相反,灾难带来的教训推动航空业转向更安全的飞机研发,成为人类空中载具从飞艇向飞机转型的关键转折点,也让向天空探索的初心在更稳健的道路上延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