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在个人微博发出的用餐体验分享,意外掀起了餐饮行业的一场轩然大波。
这位以犀利言论著称的企业家写道:“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短时间内引发多个关于西贝、预制菜等相关话题,将西贝这家年营收超60亿元的餐饮巨头推上风口浪尖。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场看似偶然的消费者投诉事件,实则折射出餐饮工业化进程中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当传统烹饪艺术遭遇现代食品工业,当商业效率碰撞消费期待,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一顿好饭”?
定义之争
预制菜概念的认知迷雾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一个根本性问题始终困扰着公众讨论:究竟什么是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坚称“门店100%没有预制菜”,而罗永浩则认定“明显是隔夜重加热的成品”。
当我们穿透舆论的迷雾,不难发现,这场争议本质是传统餐饮逻辑与工业化思维的激烈碰撞,这种认知与思维鸿沟其实源于当前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断层。
因此,在讨论这场是非之前,必须先厘清一个基本概念:什么是预制菜?
(图源:微博@西贝XIBEI官方微博)
2024年3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首次明确界定了预制菜的范围: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通知》已作出明确定义:预制菜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双重特征,突出工业化预加工的特点和菜肴属性,具备规模化、标准化、洁净化、规范化的食品生产加工要求。同时,预制菜必须是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但事实上,关于预制菜的概念,公众对其定义与认知一直都比较模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中央厨房预加工”和“预制菜”二者之间的混淆。
中央厨房的预加工,是“生产环节的集中化”,而预制菜是“产品形态的分类”。两者的关系,更像是“交叉圆”——有些中央厨房的预加工产品属于预制菜,有些则不算。
如果中央厨房的预加工产品满足“半成品/成品”+“简单处理即可食用”,那就是预制菜。比如我们常见的速冻包子、开袋即食的酱牛肉等,
如果中央厨房的预加工只停留在 “基础处理”,还需要大量烹饪步骤才能变成可食用的菜肴,那就不算预制菜。比如中央厨房把鲜牛肉切成块后抽真空进入冷链,消费者回家还需要焯水、调味、煮制等进行复杂烹饪,这些只能算“预处理食材”或“初级加工品”,因为它们不符合预制菜 “便捷食用” 的核心特点。
按照这个标准,西贝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确实被排除在外。但消费者朴素的判断标准更为直接——只要不是在眼前从生到熟制作的,都可能被视为“预制”。
这种定义偏差导致双方各执一词:西贝强调其羊排是“早上现炖、现场烤制”,而消费者则质疑“提前预处理好”已属预制范畴。
这场争论也暴露出餐饮工业化进程中的表述问题。当行业用“预处理”这个带有临时性、替代性意味的词汇定义技术进步时,就埋下了今天认知冲突的种子。
(图源:微博@西贝XIBEI官方微博)
标准之困
效率与知情权之间的天平
在这场风波中,罗永浩反复强调的核心诉求是“消费者知情权”,而西贝贾国龙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9月12日开始西贝全国370家店全部开放,厨房、原料、工艺都向大众透明。以此举措回应质疑。
这种对抗背后,是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隐性契约”的冲突。
罗永浩对西贝预制菜的质疑,本质上是对餐饮行业价值承诺与消费体验之间落差的拷问。当消费者在高端餐厅支付溢价时,他们期待的不仅是食物本身,更是一整套与价格相匹配的价值体验。
西贝方面虽然通过公布13道菜品的制作流程予以回应,但这种被动澄清恰恰反映出行业普遍存在的透明性缺失问题——如果消费者需要依靠企业的事后解释才能了解菜品真实制作方式,那么整个行业的诚信体系显然存在结构性缺陷。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预制菜”争议,更是一场品牌诚信与消费者主权的对话、
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他们其实本质上并不是在揪着“菜品是否预制”的答案不依不饶,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消费的透明性与价值对等——支付的价格是否真实反映了所获得的产品形态与服务体验。
简单来说,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提升效率,而在于价值主张与成本结构的不匹配:当品牌通过“手工现做”的意象收取溢价,实际却依赖工业化生产时,便构成了对消费者选择权的隐性剥夺。
此次案例的启示就在于,餐饮品牌需要明确界定自身价值定位——要么坦诚告知工业化程度并调整定价策略,要么真正构建差异化的现制能力,而非在营销语言与实际操作间制造认知鸿沟。未来餐饮品牌的竞争力,可能就体现在这种“透明化勇气”上。
(图源:微博@西贝XIBEI官方微博)
未来的预制菜
寻找工业化与“锅气”的平衡点
无论预制菜近年来如何被质疑、或者被选择,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预制菜已经走向千家万户,也成为现代连锁餐饮的基础设施之一。
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随着中国预制菜市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扶持政策的落实,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这场争议背后可以视作是食品工业化浪潮中的文化调适过程。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达14027亿元,同比增长4.7%;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55718亿元,同比增长5.3%。
餐饮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在消费需求的增长下,供给端的机械化率也在持续提升,但消费者对“锅气”的执念仍未消退。
中国人对“锅气”的执着,是千年饮食文化积淀的味觉记忆,这种源自农耕文明的味觉记忆,承载着太多情感价值——灶台前母亲翻炒时飘散的香气,街边大排档热气腾腾的烟火,餐馆后厨猛火爆炒的声响。锅气不仅是美拉德反应产生的焦香风味,更是一种生活仪式感的体现,是新鲜现做的品质保证。
(图源:微博@西贝XIBEI官方微博)
这种执念并非是对预制菜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烹饪艺术的坚守。预制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代表着餐饮工业化的必然趋势,通过标准化生产解决效率与规模问题;“锅气”则维系着中餐的灵魂与温度。
这样看来,二者本质上是两条并行不悖的产业进化路径。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解药,它的终极使命,也并不是替代传统烹饪,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安全、美味、便捷的餐食选择。
当罗永浩写下关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那些言论时,他或许没想到会触发整个产业的深度反思。这场争议的价值,不在于追究某个企业的责任,而在于让我们看清了食品工业化的必然趋势与转型阵痛,它最终揭示的是我们最初的那个问题:“西贝被爆雷,是预制菜的错?还是预制菜标准的错?”
答案显而易见:不是预制菜本身的错,而是我们对预制菜的管理、使用与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预制菜是未来餐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消费升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将责任一股脑地推给“预制菜”本身。
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行业标准?是否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是否具备应对舆论的成熟机制?是否真正做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
只有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让预制菜真正成为推动餐饮行业发展的“正能量”,而不是被误解与误用的“替罪羊”。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透明、规范、健康的预制菜市场,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安心、吃得有选择。
因为,我们争取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清白,更是每一个消费者“吃个明白”的权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