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不建议老人接送”,让多少默默付出的爷爷奶奶“伤了心”,又让多少心怀无奈的爸妈“犯了难”?
近日,广州南沙区一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消息引发热议。在相关通知中,学校提到,作此提倡的理由是“老年人身体状况可能带来安全风险”。通知中还用粗体强调,“学校要求家长亲自到校接学生,强烈建议不要安排老人接送学生”。
在网络上,该新闻也引发争议,认为这一纸建议“不接地气”,将安全责任“踢皮球”给了学生家庭。
一条建议冲上热搜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广州南沙区一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并在文稿中多次强调该项建议,这一话题随即引发讨论,登上热搜。
该建议提到,“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需要家长朋友们高度重视和关注。”还提到“要着重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胜任”,并表示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不要接送学生。
网传校方所发的通知
9月11日,南沙区教育局一工作人员称:“尽量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建议主要是出于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我们理解家长的实际情况,相信家长也会根据老人的身体条件作出合理判断,不会让行动明显不便的老人承担接送任务。该建议并非强制要求,多次强调可能是担心部分家长未能及时关注到相关信息。”
其还表示,会将相关情况记录并交给对应部门进行核实,以确定该建议是出自教育局的文件,还是学校自行发布的提醒。
针对学校的建议,网友争论不一,各有各的看法。
建议缘何引众怒?
报道刊发后,多家媒体针对此事发表评论。
《羊城晚报》在评论中说:仔细阅读校方的通知内容,会发现它并非全然“冰冷”和不近人情。建议中多次出现“应注意老人体力问题”“老人也需要呵护”等表述,透露出校方在担忧学生安全之余,也对参与接送的老人们怀有一份关怀。这种提醒,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对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的一种善意考量。然而,看似贴心的提醒,却总让人有“如鲠在喉”之感——在双职工家庭普遍依赖老人“支援”的当下,简单“不建议”老人接送,实则忽略了无数家庭的实际困境,无疑将双职工家庭最后的退路逼到墙角。
担心老人和孩子安全——校方的初衷或许包裹着关切,但逻辑却射错了靶心——它把本该由社会共同承担的课后服务难题,一下子推回给了家庭自己扛。而那句“非强制”,听起来更像是一块“免责牌”,既表达了立场,又推卸了可能产生的后果。
红辣椒评论则认为,出于安全考虑才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按照这个逻辑,老人不能做的事可太多了。比如建议老人不要跳广场舞、建议老人不要走台阶……这种不接地气的建议,本质上是把家庭养育的复杂困境简单归咎于“老人接送”这一个表象。既无视了双职工家庭“无人接送”的现实窘境,也忽略了多数健康老人完全能胜任接送任务的客观事实。
极目新闻在评论中说,有时候,学校可能只是建议,但对家长来说,学校的通知大于天,孩子同样有可能认为这是强制性的,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给家庭的正常运转添乱。学校发通知提要求和建议,应该谨慎起见,不能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来折腾人。所以,在老人接送孩子的问题上,建议学校还是不要建议了,让每个家庭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就好。
社会长期痛点如何破解?
孩子上下学的接送问题是个社会的长期痛点。比如今年4月就有媒体报道,有市民在人民网留言板上发帖称,深圳小学放学时间过早,不方便职工家长接送及看护,建议延时至18:30放学。对此,深圳宝安区教育局回应:课后服务时间原则上至18:00,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时放学的由学校予以妥善安排。
而在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也指出学校课后服务应安排在上课日及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学校教学计划之后,结束时间应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作好衔接。
据新华社报道,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孙女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的占总数的60%-70%,3岁以后,大部分儿童上幼儿园,祖父母直接抚养的比例会下降至40%左右。老年人已真正成为带娃“主力军”。
北京市统计局于2023年11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通学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负责接送孩子人员来看,近六成(58.4%)的受访家庭孩子上下学由父母接送,38.3%的受访家庭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接送,还有少量受访家庭(3.3%)由其他亲属、小时工、托管机构接送或孩子自行回家。
这些数字反映了“接送难”现象背后,无数家庭在工作与育儿之间的理性平衡。要求老人“退场”之前,得先问问:年轻的父母能提前下班吗?课后托管服务跟上了吗?校门口的马路安全吗?
《广州日报》评论指出,在当下,大多数家庭依赖老人接送孩子,既是普遍现状,也属无奈之举。建议初衷是好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人文温度,建议背后的安全考量也并非无的放矢。但用现实这把尺子量一量,“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就难免不合时宜、有些不接地气。正如网友所言:但凡家里有人能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有着落,谁愿意麻烦老人帮忙呢?接送小孩看似生活小事,却是一个需要系统应对的社会课题。
相比于简单说“不”,更重要的还在于解决“怎么办”,拿出更周全细致的配套方案。比如,学校能不能拓展放学后看护服务或是组织接送力量,社区能否建立邻里互助接送网络等,这都值得探索。让老人接送从不得已变为可选择,这不仅仅是“家务事”,而是需要家庭与社会共同答题,值得久久探索。
《长沙晚报》认为,破解这道难题,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建议,而是俯下身子的共情。北京部分学校的“课后330”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在这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开展兴趣课程,让孩子安全留校的同时丰富课外生活。这种全民护学的模式,既减轻了家庭压力,也凝聚了社会力量。其实,纠结“谁不该接送”,不如思考“如何接得更安全”。学校可以组织交通安全培训,给老人发放反光背心、安全小旗;社区可以设立“邻里互助点”,让附近的孩子结伴而行;交管部门可以在上下学时段增设临时交通岗。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比一纸通知温暖得多。
顶端新闻评论指出,破解接送难题,关键不在限制,而是支持。比如,学校可延长课后服务时间,提供作业辅导或兴趣课程,缓解家长的接送时间压力;联合交警优化校园周边交通,设置临时停车区、学生通道和安全标识等,降低风险;政府也应加强对社会托管机构的规范与扶持,让更多家庭有放心、负担得起的选择。这类务实举措,既守住安全底线,又切实缓解家庭压力,比一句“不建议”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新京报》评论则认为,老人接送孩子现象反映了托育和看护服务体系的结构性短板。健全相关服务体系,还需要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社会、学校的协同发力。让老人接送从不得已变为可选择,让年轻父母能在工作与家庭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的确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深远之策。
少些建议
多些分担
共同护佑孩子成长
这才是教育的初心
对这一建议
你怎么看?
编 辑 | 杨秋煜
综合 | 九派新闻 广州日报 新京报 南方日报 长沙晚报 极目新闻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