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傅今年32岁,跑网约车才半年。上周平台推出“冲刺周”,完成指定单量有额外奖励。他咬咬牙决定拼一把:凌晨六点出车,夜里十一点收车,三天连轴转。手机电量从100%到20%,再到充电宝都见底,人也像被掏空。
第一天状态还行,早高峰一口气接了十二单,午饭是车里啃的面包。最难熬的是下午两点到五点,单子稀稀拉拉,他不敢熄火,怕错过附近派单。晚上十点,订单终于密起来,送完最后一单,腰酸得像拿了铅块。
第二天开始,疲劳感叠加。他把靠垫塞在腰后,停车时就伸手捶两下。为了多接几单,他不敢挑单,远单、顺风单全接,连曾经最烦的“等人等半小时”的机场短途也认了。回到家已是深夜,洗完澡倒头就睡。
第三天是冲刺日。雨说下就下,市区路口一片红。他一路在导航和路况里折返,平均单时被拉长。雨天乘客抱怨多,他只能不停道歉、绕行。到晚十点半,系统提示“今日目标完成”。他长出一口气:总算熬过来了。
三天统计:总单量95单,总流水不到1450元,活动奖励200元。他迫不及待点开“到手收入”,屏幕上显示的数字让他愣住了——扣除平台服务费与抽成,油费近400,停车费、过路费加在一起百来块,外加餐食与洗车,到手只剩下八百多。
“我还以为看错。”李师傅苦笑着把数字报给爱人,手机那头沉默了几秒,“那你这三天等于白干了?”他想反驳,却发现喉咙发紧。腰疼得站不直,右手虎口因为长时间握方向盘起了茧,耳边还回荡着导航的提示音。
他算了一笔更扎心的账:车是贷款买的,每月月供加保险近四千,车辆保养一万公里一保,胎压监测和刹车片又要换。折旧摊到每天,少说也得七八十。这样一扣,所谓的“冲刺奖励”,像蒙在数字上的糖衣。
为什么会这样?第一,抽成规则灵活多变,名义服务费一项项叠加,算清楚得掰着指头;第二,司机密度越来越高,平峰时段几乎干耗;第三,油价与保养刚性支出抬头,单价却没有同步上涨,干多不等于赚多。
也有人劝他转电车,成本能降一点;有人建议去跑夜场,客单价高些。但李师傅清楚,电车电费也涨,夜场风险更大,安全、疲劳与纠纷都要自己扛。所谓“自由”,其实是没单时的自由;所谓“灵活”,是风险全部自担的灵活。
他不想否认这行的优点:遇到暖心的乘客会给五星好评,节假日能自己排班,城市的四季都在车窗里掠过。但在账本面前,浪漫让位于现实。李师傅决定调整策略:集中在早晚高峰接单,平峰只接顺路单,周末接包车或商务订单,尽量减少空驶。
故事最后,他在朋友圈写下:这份工作不是“轻松赚快钱”,而是“用时间换微薄的确定性”。当你看到博主晒流水,不要忘了问三个问题——抽成后多少?成本扣完多少?身体扛得住吗?你会选择跑网约车吗?评论区聊聊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