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3年深秋,辽宁舰率领航母编队,在南海展开实战化演练,歼-15战机伴着轰鸣声从甲板腾空,完成空中加油后迅速扑向“敌”目标。
谁能想到,这艘守护国家海疆的“海上堡垒”,二十多年前,还是一艘锈迹斑斑的空壳船,连自主航行的能力都没有。
关于它的回国路,有个传言传了十几年:土耳其曾拦着不让过海峡,张口就要10亿美元“过路费”,不然就把船扣下。
这个听起来像“强盗打劫”的说法,到底是真的吗?我们最后真的支付这10亿美元了吗?
故事得从1991年苏联解体说起,当时乌克兰从苏联手里,继承了不少军事遗产,其中就包括黑海造船厂的“瓦良格号”航母。
这是苏联第三代航母,1988年下水,到解体时只完成了68%的建造工作。
乌克兰经济本就困难,根本没钱把它造完,这艘巨舰就像个“烫手山芋”,停在船厂慢慢生锈。
直到1997年,乌克兰终于下定决心:把瓦良格号卖掉。
消息一出来,多个国家都动了心思,美国更是暗中施压,要求乌克兰要么拆了卖废铁,要么别卖给中国。
就在这时,香港商人徐增平站了出来,他成立了“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对外宣称,要把航母改造成“海上赌场兼酒店”,避开了军事采购的敏感话题。
为了拿下瓦良格号,徐增平带着团队多次往返中乌两国。
当时乌克兰还提出个要求:要提供“合理的商业计划”。
徐增平连夜修改方案,甚至在谈判桌上,为了表达诚意,10分钟喝下6斤白酒,当场胃出血被送进医院。
这份拼劲打动了乌方,1998年3月,双方最终以2000万美元成交。
更关键的是,徐增平还悄悄买下了40吨航母设计图纸,藏在船舱夹层里,这些图纸后来成了改造的关键。
1999年7月,瓦良格号被荷兰拖船公司的“萨布尔角”号拖船牵引着,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港起航。
按照计划,它要经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最后抵达中国大连,全程预计100多天。
可刚到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入口,麻烦就找上门了。
土耳其海事局突然派出巡逻艇拦停船队,理由是“瓦良格号船体过大(长304米、宽70米),无自主动力,可能碰撞海峡两岸建筑,影响其他船只通行”。
随后,土耳其政府直接下了禁令:禁止瓦良格号通过海峡,必须退回黑海。
这一拦,就是整整502天。
期间,各种传言开始扩散,最广的就是“土耳其要10亿美元过路费”。
但真实情况是,土方后来提出的是“10亿美元风险保证金”,声称如果瓦良格号通过时出了事故,这笔钱就用来赔偿损失。
虽然不是直接的“过路费”,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10亿美元仍是一笔巨款,而且这背后明显是刻意刁难。
土耳其为啥敢这么做?背后有两个关键原因:
一是它是北约成员国,美国一直担心,中国拥有航母后,会增强海军实力,暗中给土耳其施压,让它出面阻挠。
二是土耳其想借机“捞好处”,除了保证金,还提出要中国转让武器技术、提供经济援助,甚至要求开放旅游市场。
为了打破僵局,中国派出了多轮谈判团队,制定了长达300多页的通行方案。
方案里详细说明如何控制船体、应对突发天气,甚至承诺“若发生任何事故,中国承担全部赔偿”。
但土耳其根本不看方案,态度十分强硬。
荷兰拖船的日租金高达8500美元,瓦良格号停在黑海港口的停泊费,每天就要2000美元,再加上谈判团队的开支,几个月下来就花了上千万美元。
国内舆论也很关注,不少人都在问:“这船还能运回来吗?”
就在谈判陷入绝境时,希腊主动伸出了援手。
希腊和土耳其是历史上的“老对手”,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矛盾重重,一直想制衡土耳其。
2001年初,希腊政府明确表示:愿意以“国家信誉”为瓦良格号提供担保,替代10亿美元的保证金。
这一下,土耳其失去了索要保证金的理由。
希腊的帮助还不止于此,它不仅派出海事专家,和中方一起优化通行方案,还承诺在瓦良格号通过海峡时,提供海军巡逻艇护航。
后来爱琴海风暴中,希腊更是直接动用了海事救护直升机和远洋拖轮,全力救援。
与此同时,中国和土耳其也达成了一些利益交换:
中国承诺,将土耳其列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预计每年输送200万游客,这对依赖旅游业的土耳其来说,是笔大生意。
另外,中国还与土耳其签订了武器出口合同,包括卫士-1火箭炮、B611战术导弹等装备,满足了土耳其陆军的需求。
要知道,土耳其陆军之前,一直被北约扶持的空军压制,这笔交易让陆军在军方内部,更有话语权,也反过来推动土耳其政府松口。
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国家安全委员会,终于投票通过决议,同意瓦良格号通过海峡。
但放行的条件依然苛刻:必须由8000马力的主拖船领航,配备16艘辅助拖船和2艘消防船;
只能在白天通航,且当天风力不能超过5级;
通过海峡时,瓦良格号上不能有任何人员,所有操作都由拖船团队负责。
11月1日清晨6点,在11艘拖船、12艘救难船和希腊海军巡逻艇的护送下,瓦良格号缓缓驶入博斯普鲁斯海峡。
可刚驶出海峡进入爱琴海,意外就发生了。
一场九级强风暴突然袭来,巨浪像小山一样拍向瓦良格号。
连接主拖船和航母的缆绳突然断裂,紧接着,另外两根辅助缆绳也相继崩断。
失去牵引的瓦良格号像脱缰的野马,在海上横冲直撞,最危险时离希腊埃维亚岛的岸边只有80公里,随时可能搁浅。
希腊海事部接到求救信号后,立即派出三艘2600匹马力的远洋拖轮赶赴现场。
拖轮船员冒着被巨浪掀翻的风险,一次次靠近瓦良格号,终于在风暴减弱的间隙,重新用高强度缆绳固定住了航母。
随后,希腊还开放了北约军港苏达湾,让瓦良格号临时停靠维修。
这场救援中,希腊水手阿列克斯・利马不幸被巨浪卷入海中牺牲,后来被希腊政府追授“国家英雄”荣誉勋章。
风暴过后,瓦良格号继续赶路。可当船队抵达苏伊士运河时,又遇到了新麻烦:
运河管理局以“瓦良格号无动力、体积过大,可能堵塞航道”为由,拒绝让它通过。
这次中方没有谈判,直接决定改道,绕非洲好望角航行。
虽然这条路线比原计划多走了28000公里,还要穿越风大浪急的南大西洋,但能避免再次被刁难,反而更稳妥。
2002年3月3日中午12点,历经15200海里、123天的漫长航行,瓦良格号终于抵达大连港。
此时的瓦良格号满身风尘,船体上的锈迹随处可见,船舱内还有不少积水,但所有人都清楚:它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这里要再明确一点:传言中的“10亿美元过路费”,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支付。
我们通过外交斡旋、利益交换,加上希腊的担保,顺利化解了保证金危机。
所谓“勒索”的说法,更多是外界对谈判艰难过程的夸张解读,真实的博弈远比传言更复杂。
瓦良格号到港后,并没有马上开始改造。
先是由中船重工组织的专家团队登船,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拆解分析”。
40吨设计图纸被分类整理,船体的每一个结构、每一根管线都被标注出来。
苏联用在船身上的AK-25特种钢材,被取样送到鞍钢集团研究。
这种钢材的性能很惊人:屈服强度达590兆帕,在海水中浸泡十几年,除锈后依然光亮,抗腐蚀和抗磁能力,远超当时中国的钢材水平。
鞍钢集团的工程师们,拿着样品反复试验,花了五年时间,终于突破了特种钢材的国产化技术。
虽然成本比进口高四倍,但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后来山东舰、福建舰的船体,用的都是这种国产钢材。
另外,通过分析瓦良格号的TB-12蒸汽轮机布局,中国工程师还改进了动力系统的分区设计,让后来的国产航母维修时间缩短了60%。
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号被拖进大连造船厂的干船坞,正式开始改造。
工人们拆除了船上残留的苏联设备,安装了国产的346型相控阵雷达、FL-3000近防系统。
舰岛也被重新设计,体积缩小了15%,腾出更多甲板空间供舰载机起降。
飞行甲板的斜角,从苏联的5.5度调整为7度,解决了歼-15战机降落时的视野问题。
改造过程中,还遇到过不少难题。
比如舰载机的阻拦索技术,当时只有美国、俄罗斯能造,中国团队花了两年时间,经过上千次试验,终于研制出国产阻拦索。
2011年8月10日,瓦良格号首次海试,在渤海湾完成了动力、导航、通信等系统的测试。
2012年9月25日,它被正式命名为“辽宁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序列,中国从此进入“航母时代”。
从1998年购买到2012年服役,辽宁舰的诞生用了16年。
它的意义远不止是“中国第一艘航母”,改造过程中培养了近万名航母人才,从设计师到船员,几乎都成了后来国产航母项目的核心力量。
积累的技术经验,让山东舰的建造周期缩短了一半,也为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奠定了基础。
如今的辽宁舰,早已不是当年那艘空壳船。
它每年都会执行远洋训练任务,2016年首次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2020年与山东舰组成双航母编队,在南海展开联合演练,用实力守护着中国的海疆。
回望这段历程,瓦良格号的回国路确实充满坎坷:土耳其的阻挠、爱琴海的风暴、绕路好望角的艰辛,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但那些流传的“10亿美元过路费”传言,终究不是事实。
中国靠的不是金钱妥协,而是不懈的坚持、智慧的博弈,还有无数人的付出。
正是这些人的努力,才让辽宁舰最终“回家”,也让中国的航母梦照进了现实。#夏日旅行攻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