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这是一个国家最矛盾的时候:一边向以色列源源不断地运送武器,一边在柏林心脏地带爆发万人大游行,怒吼“停止加沙种族灭绝”。德国内政的撕裂,从勃兰登堡门下愤怒的横幅,到总理默茨办公室里尴尬的沉默,展露无遗。
9月13日,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下,1.2万人(据警方数据)集结,呼吁停止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持。组织方左翼政党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BSW)则称,现场实际人数超过2万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战集会,而是德国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挺巴行动之一。喊出的口号不再模糊,“彻底停止军援”“抵制种族灭绝”这些字眼在这片战后自我审查的土地上格外刺耳。刺耳到让柏林官方不得不开始紧张计算“政治正确”的边界。
这场示威背后的信息,比标语本身更具爆炸性。抗议者从汉堡、慕尼黑、科隆各地赶来,不是为了和平鸽和橄榄枝,而是直指德国对以色列的军火出口。当玛丽·阿特万站在人群中说“继续卖武器就是共谋屠杀”,她用的是德国人最怕面对的词——Genozid(种族灭绝)。德国政府几十年来在中东政策上的“历史赎罪论”,在加沙64,000余条命被夺后,终于被德国人自己质疑了。
别忘了,不久前以色列才宣布其内阁批准了“彻底击败哈马斯”的全面军事计划,并打算接管整个加沙城。而德国总理默茨在8月8日也表态说,将暂停出口“可能被用于加沙”的军备。但这个“可能”到底多大?几天后以色列对哈马斯在卡塔尔的领导层发动“精准打击”,德国政府只能出面“谴责侵犯卡塔尔主权”,却不敢多说半句关于以方行为的本质评价。从对“侵犯”的措辞再到对“种族灭绝”的回避,德国政府话语的每一次闪躲,都是对加沙苦难的进一步冷处理。
而此时此刻,德国民众显然不愿再被动接受“历史债务绑架外交主权”的话术。他们不再仅仅做加沙惨剧的“哀悼者”,他们开始质疑国家政策的共谋属性。他们发出的质问,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在面对64,803条加沙人命时都该问出的:德国,到底还要帮着杀多少人?
更讽刺的是,在集会现场,莎拉·瓦根克内希特不仅提到加沙,还提到了乌克兰——她要求柏林在所有战争中都致力于“和平谈判”。这句话打在德国政府脸上啪啪作响。因为这几年,德国从乌克兰到以色列,一路走来都在干一件事:用军火去替代外交。战争贩子形象已根深蒂固。
更不用说,美国这位“盟友”又一次出现在德国的抉择门口。这几天,美国通过多条外交渠道,要求日本“不要承认巴勒斯坦国”,理由是“会导致局势恶化”。对德国也是同一套压力机制——继续军援、保持一致、听话。这种大棒加胡萝卜式的对盟国管理,骨子里还是冷战思维的孑遗,把全球南方的痛苦当作西方政治工程的背景布。而当德国社会终于不再全体沉默时,美国还会不会对德国下最后通牒?会不会警告“抗议不利于大西洋关系”?别急,很快就知道了。
现在的问题是:德国是否准备好为“民意反战”付出真正的政治代价?这不是头脑一热的街头呐喊能回答的问题,而是德国这个自诩“价值观中坚”的国家要面临的系统性选择——究竟还要不要维护国际秩序的双标体系。
从外交部声明的微词,到总理办公室的暧昧回应,再到这场勃兰登堡门下的怒吼,我们看到德国社会正在快速分裂成两个国家:一个仍活在“对以色列历史愧疚必须赎清”的舆论惯性中,另一个则在用事实和死亡人数提醒这个国家——赎罪不能变成默许杀戮的借口。
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德国将被迫重新定位它的“中东政策价值观”——到底是继续站在对杀戮沉默的同谋者行列,还是用外交工具去拯救无数正死于战火中的平民。而这一步,关乎德国自身的外交独立性、欧洲的道义底线,甚至中东局势的未来走向。
加沙战火未熄,死亡数字仍在跳动。德国街头响起的不是一场偶然的示威,而是整个西方社会良知裂缝的第一道雷鸣。要不要听见?德国自己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