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费不是 “比谁多谁少” 的标签,而是帮孩子学会规划、懂得责任,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女同事说
点赞、推荐,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新学期开始,有网友神评论:
上学人,永远别拿自己的生活费去挑战别人的零花钱。
原来,有位妈妈说女儿上初一了,担心女儿一个月8000的零花钱不够花,希望问问初中生是不是真的够?她总觉得不够。
图源:网络
评论区瞬间破防:8000,不仅能养活她,还能顺便养活我。
8000是太多了,不过,“中学生生活费多少合适”的话题,一直引发孩子和家长的热议。
有人觉得400就够了,吃食堂一天15块,还能偶尔买个酸奶;还有人觉得1000才行,一天三顿外卖钱,还得买衣服买奶茶。
有人讨论应该一周一发还是一月一发?还有人讨论应该定期转账还是提前给定量?
所以……中学生生活费到底要给多少、怎么给?
1
三大金额梯度和发放方式
中学生生活费给多少、怎么给,虽然各家各有不同,但大概分成下面几种梯度和类型。
NO.1
三层梯度,从300-800以上不等
中学生生活费的金额差异,与家庭经济条件、就学方式存在紧密关联。
据艾媒咨询《2024 年中国青少年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对 1286 名中学生的调研数据显示,42.5% 的学生每月生活费集中在 300-500 元区间,这一群体以走读生为主。
大部分网友也认为,这一区间是维持生活的基本线。
一个初二的学生分享,她的每个月生活费是300元,主要是早餐费和文具等支出,其中早餐费用 110 元左右,整体预算仅能覆盖基础需求。
35.8% 的学生生活费处于 501-800 元区间,主要由城市普通家庭学生与部分寄宿生构成。
相较于 300-500 元区间的学生,这一群体的消费更灵活,比起上一个区间,多的支出一般是食堂的饭费、寄宿需要的生活用品等。
这一区间也是大部分家庭的生活费范围。
有一位妈妈分享,开学的第一个月,儿子一个月的支出大概在660元左右,还是加上了开学需要新买的生活用品和同学们的新学期聚餐,而其他月份也就500多,吃饱喝足不成问题。
另外,21.7% 的学生每月生活费超过 800 元,其中 6.2% 的学生突破 1000 元,该群体多来自经济条件较优渥的家庭。
生活水平比较高,吃饭常常是餐厅和外卖,奶茶零食管够,也有余钱支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买衣服、买乐高等等。
这一区间的生活费,与普通中学生形成明显的断层,网友直呼:“我大学生活费都没那么多!”
NO.2
管理模式,从宽松到申领都有
除了生活费金额不一样,发放方式也不一样。
“按周发放” 模式比较常见,尤其是以饭费为主要支出的家庭里,按周发放更加灵活,也更方便计算。
而“按月发放” 模式更受高中生家庭青睐,对于孩子来说,自主分配的权限也更高。
比如高二学生小雨每月有 800 元生活费,虽然有时候没有管控好花销,月底就会过的紧巴巴,但是小雨依然很满意。毕竟,对于自我意识已经较强的高中生来说,自由支配手里的钱更重要。
第三种模式是“按需申领”,多见于管控意识较强的家庭。
有时候,孩子需要以 “价格 + 用途说明”的方式 向家长申请资金,虽能规避非理性消费,却也压缩了自主决策的成长空间。
而三个生活费区间,三种不同的发放方式,背后是不同家庭的消费认知和培养观、父母与孩子的代际差异,以及环境的影响。
2
生活费背后,复杂的消费成因
除了家庭条件和“走读还是住宿”的就学模式这些,摆在明面上的因素,影响生活费的还有很多深入的成因。
NO.1
消费认知代际差:管控与自主的博弈
家长与孩子在消费认知上的分歧,是关键点。
“每个月给女儿200元生活费真的少吗?我女儿马上要上高中了,我给她定的每月生活费是 200 块。
结果她一听就不乐意了,‘妈,200 块哪够啊!你看我们班同学,有的一个月几百,还有上千的呢!我想买点零食,跟同学出去喝个奶茶都不行。”
社交平台上,一位家长这样发帖询问。
在很多家长看来,生活费就该花在 “刀刃” 上 ——
饭费要按时充到校园卡,资料得挑老师推荐的买,文具只要能用就行,没必要追求印着卡通图案的 “网红款”。
就像这位妈妈,觉得买书、交学费这些事,钱一分都不能少,但买零食、喝奶茶、请同学消费之类的,都是无关紧要的,必须得控制。
毕竟,“要是现在由着她乱花钱,以后她怎么能学会独立呢?”
然而,中学生的消费逻辑不同。
在中学生眼里,这些 “规矩” 显得有些 “不近人情”。
一个高一学生写道:“每天早上六点起,晚上写作业到十一点,周末还要继续学,买点喜欢的东西怎么了?”
她上个月用攒了两周的零花钱买了一套带插画的笔记本,“上课记笔记的时候,看着好看的本子,心情都能好点”。
还有不少学生觉得,生活费里必须留出“社交预算”——
同学过生日,得凑钱买个小蛋糕;午休时大家一起去校门口的便利店,总不能每次都让别人请客;偶尔跟好朋友约着喝杯奶茶,聊聊天,也是缓解学习压力的 “小确幸”。
NO.2
社会氛围:隐性塑造消费习惯
在家长和孩子意识不到的地方,社会环境悄悄影响着中学生的消费行为。
当下,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 “精致中学生活” 的内容。比如网红文具的开箱展示、高价零食的测评体验等。
更有深受其害的家长无奈吐槽:“孩子最近总吵着要买一套小马宝莉的笔记本,说刷到的博主说用这种本子记笔记,学习效率都能提高,一套要八十多块,然而就是普通本子加个印花,同样价钱都能买10本了。”
这些视频用“提升学习体验”“紧跟校园潮流” 为噱头,不断地刺激着中学生的消费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抬高了他们对日常消费的期待标准。
原本 “能用就行” 的文具、“吃饱就好” 的零食,渐渐变成了 “要好看”“要小众”“要和博主同款” 的追求。
图源:南风窗
而校园内的 “同辈效应” 则将这种欲望转化为实际消费行为,形成无形的圈层压力。
比如,当班级里超过半数的同学都拥有某一品牌的潮流运动鞋时,尚未拥有的学生极易产生 “被排斥” 的心理。
上高中的momo就说,班里的男生基本都开始穿动辄上千的名牌球鞋,因为穿的是普通运动鞋,有同学私下议论他“土”“买不起”,之后体育课一起打球也不带他。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而言,“跟风消费” 不只是为了满足对物品本身的喜爱,更是他们消除 “与同学不同” 的焦虑、获取圈层认同的一种方式。
这种消费选择背后,藏着的是中学生对归属感的渴望 ——他们还无法清晰分辨 “需要” 与 “想要”,便将 “和同学一样” 当作融入集体的捷径,哪怕要为此压缩饭费,或是向家长额外索要零花钱。
这种由社会氛围和同辈效应刺激的非理性消费,也让家长在面对生活费问题时,头疼得不行。
3
生活费事小,消费观金钱观事大
“孩子总说钱不够花,多给怕他乱造,少给又怕他受委屈。”
不少家长提起中学生生活费,都有这样的纠结。
其实,生活费本就没有统一标准,家庭条件、孩子需求不同,金额有差异很正常,关键是,这笔钱孩子不仅用,还懂得用多少、怎么用。
比如,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生活费规则,让孩子在实践中理解金钱与责任的关联。
第一,定金额时 ,一方面根据家庭条件决定,再问问孩子需求。
比如家里每月能为孩子的生活费支出 400 元,就先跟孩子聊是否还有其他支出,最后商量定了一个额度,既没超家庭预算,也满足了孩子的真实需求。
第二,教孩子记收支、做预算。
可以找个简单的笔记本,让孩子每天记 “花了什么、花了多少”,周末一起复盘。慢慢的孩子可以学会控制。,还会提前规划下周的花销。
第三,和孩子一起定规则。
比如 “生活费超支了,下个月要从零花钱里扣”“如果攒下钱,能自主决定买喜欢的书或文具”,让孩子自己区分事情的优先级,分清 “需要” 和 “想要”。
12岁的小雨就从生活费里悄悄发现了商机。
他留意到住宿的同学没时间吃早餐,便主动提出帮大家带早餐,每份收取0.5元代购费,还利用团购跟早餐店主谈下来了优惠。
此外,他还利用同学们的信息差赚钱,比如发现校外文具店某些文具价格更低,他就批量采购,然后以稍高于进价,但低于校内小卖部的价格卖给同学。
凭借着这“小生意”,他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日常开销,还攒下了一笔小金库。虽然这种行为因为耽误学习时间被叫停,却给他的心中默默埋下了经营赚钱的种子。
其实对家长而言,生活费更像一个小小的 “成长项目”,能让孩子慢慢学着合理规划、合理支出。
说到底,生活费不是 “比谁多谁少” 的标签,而是帮孩子学会规划、懂得责任的工具,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等孩子慢慢能管好这笔钱,甚至能攒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家长会发现,他不仅学会了管钱,还学会了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这,才是生活费最有价值的意义。
参考资料:
1.熙熙说教|初中女儿每月8k生活费,母亲发帖求助,1.2w条评论让人看清现实
2.舞艺通|中学生生活费的合理估算与消费观培养指南
3.讨厌吐司边边|深圳初中生生活费差距惊人及合理估算建议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