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调整了普职分流政策。比如陕西渭南扩大了普高招生规模,浙江舟山试点“高一普高课程全覆盖”,福建厦门则探索普职融通等。这些政策名称五花八门,但核心信息只有一个:扩大普通高中招生,以缓解社会对“分流”的巨大焦虑。
![]()
1)
按理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只是不同的教育路径,并无高低之分,大家没必要那么在意。可是无数家庭却如临大敌,这个根源当然不在于教育本身,是在于教育路径背后的社会认可度与资源分配。因为在很多家长看来,当前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没有“一样光明的前途”。
虽然职业教育有“职教高考”,但这与民间认知中通往名校、改变命运的普通高考(普高)存在巨大差异。相关调查显示,中职生升入高等院校的比例不低,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大专,能够升入本科院校的比例只有少数。然而“本科”这道门槛是今天这个社会的“标配”,没有本科学历,基本没有太多机会获得体面的未来。
像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考,绝大多数岗位都设置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硬性门槛,部分核心岗位甚至要求“全日制”。职教毕业生即便通过职教高考升入本科,在部分地区的“体制内”竞争中依然处于劣势。
另外,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在人才落地上也只认本科学历。北上广深以及各省会城市,本科文凭几乎是享受人才引进政策、快速落户的“标配”起点。没有这道文凭,在大城市立足的难度陡增。
在高薪、高增长的头部互联网或高科技企业,本科学历通常也是简历筛选的第一道关卡。职业教育背景,容易让年轻人过早触碰到职业发展的“玻璃天花板”。
简而言之,一旦进入职业教育赛道,孩子获得主流社会认可的“体制内身份”、“大城市居民身份”的概率就大大降低。在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就业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这无异于将他们提前排挤到淘汰的边缘。
可见,家长们焦虑的,不是孩子能否学得一技之长,而是孩子能否获得一个有尊严、有保障、有发展潜力的社会身份。当普职分流与“阶级固化”的隐忧绑定,这场教育选择就演变成了一场“身份保卫战”。
2)
其实从国家层面来看,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
不过现实却是“缺口严重”与“无人问津”的巨大矛盾。年轻人不愿意“进厂当工人”,很大的原因就是“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工作环境艰苦”。工厂不仅给不出自由,也给不出高待遇。
所以我们不能总把年轻人不愿意进厂看成是“好逸恶劳”,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谁能做到一直在一条回报率低、上升通道窄、没有地位没有未来的路上走下去。
也就是说,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一个办法:用无可争议的待遇,弥补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的落差。就好比某些央国企,即使招聘的是“一线生产操作岗位”,也能吸引清华、人大、海外名校硕士竞相投递。在丰厚的收入、稳定的编制面前,所有关于“苦、累、不自由”的抱怨都瞬间消失了。
当然,实现大规模提高产业工人待遇,推动制造业向高利润率、高技术方向转型,需要时间、决心和勇气。而在此之前,任何简单粗暴地舞动指挥棒、要求年轻人“你进厂吧”的做法,都只会将教育分流异化为社会分层,给家庭制造巨大的焦虑。
今日话题:你有熟悉的朋友在读博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