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里,心血管问题的爆发总是迅疾而猛烈:突发胸闷、剧烈胸痛、说不出话、瞬间倒地——像一场毫无预兆的“身体地震”。
但这只是它的一面。
更多时候,血管的衰退是一场静悄悄的塌方。最先传来的,可能不是头晕或手麻这类明确警报,而是一种更隐蔽、更容易被忽略的变化:身体正在慢慢变懒。
别小看这“懒”字。
它不是懒得买菜、懒得收拾,而是你没精力走路、爬楼变吃力、活动量一年不如一年。
有研究就发现:在很多心血管事件真正显现之前,人们的体力活动就已经持续下降——有时候早达十多年。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自1985年起,对3068名成年人进行了长达35年的持续追踪,旨在揭示一个关键问题——长期体力活动的变化,是否与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直接相关。
结果发现,在心血管病发生前的12年左右,活动量开始悄悄减少,而进入发病前2年,下降速度进一步加快。确诊之后,患者更容易彻底陷入“懒得动”的状态。
所以这提醒我们,当身体活动突然断崖式下降时,就要警惕是否是心血管疾病找上门了。
那么,如何区分身体变懒到底是正常的衰老,还是血管在敲警钟?要分清这两者,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开始观察。
身体机能下降往往从肌肉力量、平衡能力衰减开始,具体有这3种表现:
以前爬三楼不费劲,现在走几步就喘;
以前走路带风,现在总跟不上别人;
甚至进行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如拖地、遛狗)都会感到心慌气短。
而相对权威且常用的自测方法是SPPB测试(简易体能状况量表测试),主要包括这5项内容。
值得警惕的是,SPPB总分每降低1分,可能跟冠心病、中风、心力衰竭和复合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7%、10%、6%和7%相关。
如果你的得分低于7分,那可能是在提醒你的心血管可能正处在一个不太健康的状态中。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指出,我国心血管患者高达3.3亿,而不良生活方式是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就有“身体活动量不足”这一条。
数据显示,从1991到2009年,大家的运动量就大幅减少,久坐不动的时间却越来越多。2018年,经常锻炼的成年人比例只有15.8%。这说明我们真的要重视“运动赤字”问题。
不过好消息是,这个问题有很大概率可以通过改变活动习惯得到改善。
认识到“变懒”的危害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动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从“可做到”开始,而不是一口吃成胖子:目标不要一上来就去跑马拉松。哪怕每天多走1000步、每小时起来走动3分钟,长期累积都有效果。
生活融合法则:将运动无缝融入日常生活。尝试通勤时提前一站下地铁或公交,步行完剩下的路程;选择爬楼梯代替乘电梯;看电视时在广告时间做几个深蹲或伸展动作。
这些活动不会额外占用你的时间,而是利用已有的时间碎片,让活动成为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
十分钟法则:不要想着要完成长达一小时的运动,只需告诉自己“我只运动十分钟”。往往一旦开始,你就会发现继续下去并不困难。
快走、跳简单的健身操或者跟着视频做一段简单的训练都是不错的选择。
社交法则:与人相约运动,会把运动变成一种社交契约,这种双重动机“身体收益 + 社交乐趣”能帮助提升长期坚持的可能性。例如加入徒步登山等运动组织、建议固定的运动兴趣小组等等。
当然,要想提升心血管锻炼效率、实现健康效益最大化,选择合适的运动也很重要。
就难易程度来说,快走,是相对比较轻松的“心血管友好运动”。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成年人每周需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剧烈运动,就能为心脏保驾护航,帮助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
如果是快步走这种中等强度运动,每天步行则要达到20-30分钟,并且步行速度需要超过每分钟80米左右。
《交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则发现,更适合国人体质的传统功法均有利于改善血脂水平。
具体包括:太极拳、八段锦、六字诀、舒心平血功、气功和导引养生术。
总的来说,我们的身体是一台精密的仪器,它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传递关于健康状态的信息。变懒可能是其中最容易被忽视,却也最重要的信号之一。
今天下班后,不妨尝试散步十分钟;打电话时,记得站起来走动。这些小小的改变看似微不足道,坚持下来你的心血管系统会谢谢你。
参考资料:
[1]Li, Haojie et al. “Effects of six Chinese mind-body exercise therapies on glycolipid metabolism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iScience vol. 28,6 112682. 15 May. 2025, doi:10.1016/j.isci.2025.112682
[2]Gerber, Yariv et al. “Trajectories of Physical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ents in CARDIA Participants.” JAMA cardiology, e252282. 23 Jul. 2025, doi:10.1001/jamacardio.2025.2282
[3]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多学科决策模式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12) : 893-905.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30816-00238.
[4]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40(6): 521-55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