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季节转换,气温下降,也是花粉过敏的高发期,不少市民出现打喷嚏、鼻痒、眼痒等过敏症状。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李清峰提醒,若市民出现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且常伴揉鼻动作,或眼痒难忍、球结膜充血、流泪、眼睑水肿,且症状持续数周、在户外时加重,需警惕秋季花粉过敏,可通过“躲、防、治”三招科学应对。
“躲”即关注花粉浓度及天气变化,避开花粉浓度较高的10时至17时外出,远离过敏原;“防”即外出时佩戴密封性好的鼻腔过滤器、护目镜、面纱、长袖衣服,减少花粉接触,回家后及时换衣、清洗面部等裸露部位,用生理盐水清洁鼻腔,必要时备抗组胺类应急药品,不在室外晾衣物,可使用空气过滤器,易过敏人群在高发区可提前遵医嘱服用扑尔敏、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治”即重视脱敏治疗,持续规范用药,选择正规医院和药房,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用药,警惕三无“偏方”。
“立秋后致敏花粉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与春季颗粒较大的树木花粉不同,秋季花粉多来自野生草本植物,属风媒花粉,颗粒小且干燥,易飘浮在空中,虽春季花粉浓度更高,但秋季花粉致敏性更强。”李清峰说,秋季易引发过敏的主要是杂草类花粉,常见的有豚草、狗尾草、黎科植物(如灰灰菜)、蒿属植物(如艾蒿、大籽蒿、黄花蒿)等,且常多种花粉混杂飘散。其中,蒿属植物是秋季花粉过敏的主要“元凶”,其花粉体积小、重量轻,可长距离传播,多生长在城市闲置空地、道路两侧及公园角落,少量接触就可能引发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严重过敏反应。
人们若不慎发生花粉过敏,症状较轻时脱离过敏原环境可较快恢复,同时保持平和心态,通过深呼吸、瑜伽或冥想等放松身心,有助于减轻身体对过敏原的反应。但有些花粉过敏并非“忍一忍”就能过去,面对过敏症状应早识别、早干预,避免病情加重,症状较重时务必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人们还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及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绿叶蔬菜等),增强身体抗过敏能力,有效应对过敏季。
来源:商丘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