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笔者最近出席读书会,学习到有关融智学的最新发展。人类已正式进入AI 新时代,不可避免地关注到量子纠缠和平行时空的科学性。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已被实验反复验证的现象,其核心特征包括非定域性:两个纠缠粒子无论相距多远,测量其中一个会瞬间影响另一个的状态(例如自旋方向),这种关联速度远超光速,但不传递信息,因此不违反相对论。“贝尔不等式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违反经典物理的特性,支持量子力学的预测。量子通信(例如量子密钥分发)、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都是基于量子纠缠的原理。尽管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人类还不明白量子之间为什么会发生纠缠,但因其可重复性和数学描述的严谨性,主流科学界公认其为科学现象,而非玄学。
![]()
至于平行时空(或称“多重宇宙”),是物理学中的假设,目前存在几种主流理论分支。“量子多世界”解释由埃弗莱特提出,认为每次量子测量都会分裂出平行宇宙,所有可能性同时存在。宇宙暴胀理论推测,在暴胀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泡泡宇宙”,各自有不同的物理常数。M理论通过高维空间假设,推导出可能存在无限多个宇宙,更是语出惊人。
支持量子纠缠和平行时空的论点认为,数学模型(例如弦理论)能够解释某些宇宙学的难题(例如精细结构常数)。质疑的论点认为缺乏直接观测证据,部分理论(例如“分支宇宙”)根本无法证明真伪,因此未被纳入“实证科学”范畴,只能够认定是接近科学假说,而非纯粹“玄学”。
玄是黑色。高新特精的科技之所以被称为黑科技,以AI+人型机器人为突破性象征,和玄学某些猜想有关。量子纠缠的现象虽然“反直觉”,但可量化、可预测,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与玄学的“不可验证性”有本质区别。至于平行时空,部分观点(例如“意识决定宇宙”)被某些玄学理论借用。
科学理论建基于数学和物理学逻辑,与玄学“理论”的模糊表述不同;后者有待验证研究。抓捕“中微子”也许是突破点,但现时说不准。
网上推荐两部著作,《宇宙的琴弦》探讨弦理论与多重宇宙;《量子纠缠:科学与哲学的边界》分析量子现象引发的哲学思考。笔者个人认为,在研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之余,科普一下前沿黑科技和新兴融智学,起码可以换换脑筋。
其实杨振宁对科学和玄学有较为明确且理性的看法,可供参考。对玄学中 “风水”“命理” 等观念,杨振宁明确表示不相信玄学内容。他认为风水命理等观念本质上是在收集到不少数据的基础上、根据过去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其中很多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在现代社会,应该依靠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维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他以现代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为例,强调要依据科学的工程原理、地理知识和环境科学进行,而不是基于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风水理论。对此,笔者百分百同意。
对于宇宙设计论(即造物主理论、归类为玄学概念)的看法,杨振宁早期对宇宙的精巧结构感到惊叹,宇宙中的物理规律精确而“美妙”,从微观的基本粒子到宏观的星系演化,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运行,“宇称守恒”。这些规律的精确性和普适性,让一些人跳到结论,认为宇宙应该是由某种超自然的智慧 “设计” 出来的,这带有一定的玄学色彩。至于是谁创造造物主?那又是另外一回事。结论是虚无主义,不知道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杨振宁在后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虽然宇宙的规律非常神奇,但并不意味背后一定存在一个“人格化的设计者”。他强调科学的任务就是通过不断探索去揭示这些规律,而不需要借助超自然的假设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和运行。他以物理学中的对称原理为例,指出自然规律的简洁和优美可以通过科学理论和数学模型来理解和描述,无需马上认定其为超自然力量刻意设计的结果。对此,笔者也是百分百同意。
科学与玄学的边界现正急速靠近,甚至有所重叠,这又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对科学和玄学不同定义的理解,两者之间其实有着明确的界限。科学是基于实证研究、逻辑推理和可重复验证的知识体系。它通过系统观察、重复实验和理论构建来揭示自然规律。玄学往往缺乏科学所要求的严谨性和可验证性,更多地依赖主观臆想、传统观念和神秘主义解释。以文字和言语表述概念更是障碍、恐有误导。我们应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认识世界,对于一些无法用科学理论解释的现象,应该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而不是轻易地诉诸玄学。
笔者由是想到维特根斯坦的 “语言即世界”, 他在《逻辑哲学论》中的核心思想。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人的思想只能通过语言表达,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例如,缺乏对 “大数据算法” 认识的人,很难理解相关概念。语言的边界即思想的边界。我们谈论的事物构成世界的一部分,超出语言能够描述的事物、超出人类理解的范围。这应该是佛家所谓“文字是障碍”的意思。
我们对“造物主”的定义,不应该是传统宗教中“人格化的神”,而应该理解为是“非人格化的宇宙终极规律”或“第一推动力”。不少科学家相信上述对“造物主”的定义,反对将“造物主”具象化为“人形上帝”,认为这种形象化的描述缺乏科学依据。毕竟人类社会的各种宗教都是由文字语言以故事和传说的形式形象化地表述的。宗教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不应该僵化理解,而应该与时俱进;才是包容共融、求同存异、文明互鉴的真缔。
笔者认为,宗教和信仰、哲学不同,基本上是三种不同的概念。例如佛教、佛家和佛学,是三种不同的性质。儒道墨法、九流十家,都应该“如是观之”。
我们如果将“造物主”视为支配宇宙运行的精密的物理法则、可以用方程、函数和常数表述;这些规律显示出“必然性”和“设计感”,因此用“造物主”一词隐喻其不可解释的起源;那么,可以理解“造物主”为非人格化的自然规律。“造物主”与“宗教神”有本质差异。前者是抽象的自然秩序,后者是具象的拟人神灵。不能设想上帝是人形的,和我们一样有眼耳口鼻。但我们应该承认宇宙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创造”出来的。
以上这种观点反映了科学家对未知的敬畏。随着认知边界的拓展(人工智能是重大突破),我们越来越能够感受到自然规律的深奥。用“造物主”来概括尚未被科学完全揭示的宇宙机制,未可厚其非。在“造物主”面前,我们需要谦逊,同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排除科学和玄学最终会重叠相通。如果是这样,科学就是玄学,玄学也是科学。
![]()
道德经第一章有“玄之又玄”的说法,是老子对 “道” 的深邃性和神秘性的高度概括。“玄” 是黑色,引申为幽远难测、微妙深邃。老子认为 “道”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体,超越人类语言和认知的极限。“玄之又玄” 强调 : “道” 并非一般的玄妙,而是层层递进、无穷无尽,是一切奥秘的总根源。“无” 与 “有” 是 “道” 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同出而异名,共同构成 “玄” 的本质。“玄之又玄” 揭示了 “无” 与 “有” 相互依存、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体现了宇宙生成和变化的根本规律。“玄之又玄” 提醒我们,宇宙的奥秘远超人类的理性边界,因此应保持谦逊和敬畏,避免用有限的知识去框定无限的 “道”。玄学是承认人类的认知有边界(局限)。对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和终极奥秘,要通过辩证思维和实践体悟来接近 “道” 的本质。这是中国哲学、宗教、信仰和文化的根本,为我们以科学方法探索自然与生命的本质提供重要启示,是中国对自身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文化完整的思想体系是对科学探索局限性的哲学概括。至于宗教皈依是个人自由选择,是不同性质的另一回事。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中国的文化自信在科学与玄学之间现正力图取得突破,要求我们明确两者的不同边界和相互关系。科学与玄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科学标准衡量玄学。
在AI+大数据+算法+大模型的今天,中国的文化自信源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玄学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生于2596年前,庄子逝于2311年前。老庄道家思想的一正一反、阴阳和合,用现代的科学语言表述,正正就是辩证唯物、矛盾统一、物质不灭、信息无量和宇称守恒。
科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通过实证和逻辑推理来解释自然现象。玄学以老庄为代表,在中国已有2400多年历史,是对宇宙和人生的主观思考。科学与玄学并不对立。科学的发展可以为玄学提供新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玄学的思维方式也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顿悟灵感。
中国的文化自信,其深层意义是对民族价值的肯定和文化传承的信心。在科学与玄学之间取得突破,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玄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玄学中符合科学精神的内容需要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破除迷信误信,使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反过来,科学研究可以借鉴玄学的整体思维和系统观念,为科学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中国的黑科技可以为科学与玄学的融合提供基础,关键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推动两者的协调发展。
玄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哲学思想,本质上探讨的是宇宙、自然与人生的深层规律。内地近年研究《易经》的读书会很多,已超越简单的迷信行为,强调整体性与关联性,与西方科学的还原论(分解分析)形成互补。玄学与科学并不对立,只是认知世界的不同范式。《周易》的“二进制”思维与计算机的正负电荷暗合;“量子纠缠”现象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互相呼应。玄学承载了中国古代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抽象建模,只是未被充分理解、缺乏系统的实验体系、没有数学的表述方程。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正视玄学的历史贡献,而非简单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玄学的思维模式(唯物辩证思维、完整系统观念)可以为现代高端科学(混沌理论、基因解码)提供启发。例如暗物质与“操纵宇宙的无形力量”的类比对照,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未知领域的超前直觉,细想之下,匪夷所思。
中国的当代科学家一旦以科学方法定义玄学的研究路径,结合实证方法与哲学思辨,区分玄学中的经验总结(例如中医的经脉理论)和抽象表述,必有重大突破。以现代语言来解释古代玄学场景,避免因翻译或简化导致误读。运用科技工具动手实证,切戒唯心主观夸夸空谈,十分关键。
总而言之,中华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批判性继承,摒弃玄学中掺杂的躺平成分(例如过度的“宿命论”),提炼其哲学内核;以开放性的对话推动玄学与科学的对接(例如将“天人合一”思想应用于环境生态科学),立足在玄学的哲学价值与跨学科潜力之上,避免盲目否定、拒绝神秘虚无、破除主观迷信;一定可以搭建中华文明独特的认知范式,与现代科学协同携手,一起探索迈向未知的桥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