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漆合盏痕 —— 于海波《救赎》系列的文化重构与艺术觉醒

0
分享至

在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激活与转化中,艺术家于海波以其独树一帜的综合材料实践,开辟出一条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通道。其近年创作的《救赎》系列,以宋代建窑灰色釉建盏为骨、以中国传统大漆为魂,在破损与弥合、实用与艺术、历史与当代的碰撞中,不仅让沉睡千年的古器重获新生,更构建起一套关于文化传承、精神信仰与时间哲思的艺术语言。这组作品不再是简单的材料拼接,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重新叩问。

一、宋代建盏:从 “天下第一茶盏” 到历史残片

要理解《救赎》系列的深层意涵,必先回溯建盏本身承载的历史重量。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从皇室贵族到文人雅士,“点茶” 之风盛行,而建窑所产的建盏,正是这场文化盛宴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器物。因其胎骨厚重、釉色温润,能完美承载茶汤的色泽与温度,更能在点茶时形成 “雪乳花” 般的汤花,建盏被赋予 “唯一为茶而生的盏” 的美誉,甚至被奉为 “天下第一茶盏”。彼时的建盏,绝非普通的生活用品,而是宋代审美情趣与生活哲学的具象化 —— 它见证了苏轼 “且将新火试新茶” 的闲逸,承载了蔡襄《茶录》中对茶道的精微考究,更融入了宋代文人 “格物致知” 的精神追求。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点茶之法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建盏的实用价值随之消解,“因茶而生,因茶而亡” 的宿命感,让这批曾经的文化符号逐渐沦为博物馆橱窗里的 “历史标本”。更令人惋惜的是,历经千年岁月侵蚀,留存至今的宋代建窑建盏多有破损:或口沿残缺,或釉面开裂,或胎体断裂,那些狰狞的裂痕与缺口,仿佛是时间在古器上刻下的伤痕,无声诉说着被遗忘的沧桑。于海波在这些破损的建盏中,看到的并非 “残缺的古董”,而是 “待唤醒的文化基因”。他深知,这些裂痕不是建盏的 “终点”,而是重新赋予其意义的 “起点”—— 正如历史的断层往往是文化新生的契机,建盏的破损,恰恰为当代艺术介入提供了最独特的入口。

二、大漆弥合:两种物质的碰撞与共生

于海波选择大漆作为与建盏对话的媒介,绝非偶然。大漆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工艺材料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被用于器物装饰与修复,其黏性强、耐久性高、色泽温润的特性,使其成为 “连接材质与时间” 的理想载体。更重要的是,大漆与建盏一样,都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建盏承载着宋代的生活美学,大漆则凝聚着古人对 “材美工巧” 的追求,两者的结合,从根源上便是一场 “同源文化的重逢”。在《救赎》系列的创作中,于海波的 “弥合” 并非简单的 “修复”—— 他不追求将建盏恢复到 “完美无缺” 的原始形态,而是刻意保留破损的痕迹,让大漆沿着裂痕自然蔓延,在瓷与漆的交界处形成一种 “新的交接”。建盏的瓷质坚硬、冷冽,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大漆的质地温润、细腻,蕴含着手工创作的温度。当大漆的乳白或深红沿着建盏的灰色釉面渗入裂痕,两种材质便在视觉与触觉上形成强烈对比:瓷的 “刚” 与漆的 “柔” 相互映衬,古器的 “旧” 与新漆的 “润” 彼此对话,裂痕处不再是 “残缺的证明”,反而成为 “艺术的焦点”。这种 “碰撞式的共生”,让每一件作品都拥有了独特的叙事性。观者能清晰看到大漆如何 “包裹” 残缺的瓷片,如何在缺口处形成自然的弧度,如何让原本断裂的建盏重新连成一个整体 —— 这过程仿佛是一次 “时光的倒流”,又像是一场 “文化的缝合”,大漆不仅弥合了建盏的物理裂痕,更弥合了历史与当代之间的 “认知断层”,让观众在材质的碰撞中,感受到传统文化 “既古老又鲜活” 的生命力。

三、漆艺技法与佛造像:信仰的隐性呼应

如果说大漆与建盏的结合是《救赎》系列的 “物质基础”,那么漆艺技法的运用与佛造像的融入,则为作品注入了 “精神内核”。于海波在大漆弥合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了修图、识绘、堆塑、堆填、剔刻、修磨打磨等多种传统漆艺技法,每一种技法的选择,都服务于 “若隐若现的佛造像” 这一核心表达。“修图” 技法让大漆表面形成细腻的肌理,为佛造像的呈现铺垫底色;“识绘” 以纤细的笔触勾勒佛像的轮廓,却不做清晰的刻画;“堆塑” 与 “堆填” 让佛像的局部微微凸起,形成微妙的立体感,却又在 “修磨打磨” 后变得柔和,避免生硬;“剔刻” 则在漆层表面刻出浅浅的纹路,让佛像的衣纹与姿态在光线变化中若隐若现。最终呈现的佛造像,既不是寺庙中庄严的实体雕塑,也不是画作中清晰的图像,而是 “似有似无、如幻如真” 的影像 —— 它可能在正面观瞧时隐于漆色之中,却在侧光下显露出淡淡的轮廓;可能在近处审视时模糊难辨,却在远处眺望时透出禅意的姿态。这种 “隐性的佛造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体系形成了深刻的呼应。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救赎”“慈悲”“涅槃重生” 的理念,恰好与《救赎》系列的主题形成共振。于海波并非将佛造像作为 “符号” 强行叠加,而是让其与建盏的破损、大漆的温润融为一体:破损的建盏如同 “世间的残缺”,大漆的弥合如同 “慈悲的救赎”,而若隐若现的佛造像,则如同 “信仰的微光”—— 它不刻意说教,却在观者的凝视中唤起内心的平静与思考,让作品超越 “器物修复” 的层面,升华为 “精神共鸣” 的载体。

四、价值重塑:从生活用品到当代艺术品的觉醒

《救赎》系列最具颠覆性的意义,在于它彻底改变了建盏的 “物质特性” 与 “价值属性”。在宋代,建盏的核心价值是 “实用性”—— 它是为 “点茶” 而生的工具,其存在的意义与 “茶” 紧密绑定;当点茶文化消亡后,建盏的价值便局限于 “文物性”—— 它成为博物馆中供人观赏的 “历史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与精神需求脱节。而于海波通过大漆的弥合与艺术的再创作,让建盏完成了从 “生活用品” 到 “当代艺术品” 的跨越,其价值也从 “实用价值”“文物价值” 升华为 “艺术价值” 与 “精神价值”。这种 “价值重塑” 的过程,并非对建盏历史的否定,而是对其价值的 “拓展与激活”。于海波保留了建盏的 “宋代基因”—— 灰色釉面、古朴造型、历史痕迹,这些都是建盏 “身份的证明”;同时,他又通过大漆与佛造像,为建盏注入 “当代灵魂”—— 它不再是 “过去的遗物”,而是 “当下的艺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既能感受到宋代茶文化的厚重,也能体会到当代艺术的创新,更能在佛造像的影像中获得精神的慰藉。更值得关注的是,于海波在创作中引入了 “人为创造性破坏” 的手法:他先以漆艺技法描绘完整的佛造像,再通过刻意的打磨、刮刻,在漆层表面制造出 “历史磨损” 的痕迹 —— 这些痕迹并非自然老化的结果,而是艺术家 “模拟时间” 的创作,却比自然痕迹更具张力。这种手法,本质上是对 “时间” 的艺术化表达:它既营造出 “千年沧桑” 的视觉效果,让作品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又通过 “人为创造” 的属性,提醒观者 “历史并非不可改变,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当代艺术重新定义”。正是这种 “时间的双重性”,让《救赎》系列拥有了唤醒观众 “新感悟” 的力量。当观者面对一件布满裂痕、却被大漆温柔包裹,且隐现佛造像的建盏时,会自然思考:残缺是否也是一种美?历史是否可以被重新解读?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活下来?这些思考,正是于海波希望通过作品传递的 ——“救赎” 不仅是建盏的救赎,更是观众对传统文化认知的 “救赎”,是当代人对 “历史与当下关系” 的重新觉醒。

结语:在弥合中寻找文化的未来

于海波的《救赎》系列,以建盏为锚点、以大漆为纽带、以佛造像为灵魂,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 “活”,不在于将其封存于博物馆中,而在于用当代的艺术语言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历史器物的 “价值”,不在于其 “完美无缺”,而在于其能承载当下人的精神需求。在这个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 “新” 而忽视 “旧”,追求 “完美” 而排斥 “残缺”。《救赎》系列却以 “破损” 为起点,以 “弥合” 为手段,以 “救赎” 为主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视角:残缺中蕴含着新生的可能,历史中隐藏着当下的答案,传统文化不是 “过去的负担”,而是 “未来的资源”。当我们凝视那些被大漆弥合的建盏裂痕,当我们在漆色中捕捉佛造像的微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一场文化的 “重生”—— 这场重生,属于宋代的建盏,属于中国的传统漆艺,更属于每一个渴望在历史中寻找精神归宿的当代人。于海波用《救赎》系列证明:只要有合适的方式,千年的文化基因,总能在当代的土壤中,开出新的艺术之花。





在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激活与转化中,艺术家于海波以其独树一帜的综合材料实践,开辟出一条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通道。其近年创作的《救赎》系列,以宋代建窑灰色釉建盏为骨、以中国传统大漆为魂,在破损与弥合、实用与艺术、历史与当代的碰撞中,不仅让沉睡千年的古器重获新生,更构建起一套关于文化传承、精神信仰与时间哲思的艺术语言。这组作品不再是简单的材料拼接,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重新叩问。

一、宋代建盏:从 “天下第一茶盏” 到历史残片

要理解《救赎》系列的深层意涵,必先回溯建盏本身承载的历史重量。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从皇室贵族到文人雅士,“点茶” 之风盛行,而建窑所产的建盏,正是这场文化盛宴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器物。因其胎骨厚重、釉色温润,能完美承载茶汤的色泽与温度,更能在点茶时形成 “雪乳花” 般的汤花,建盏被赋予 “唯一为茶而生的盏” 的美誉,甚至被奉为 “天下第一茶盏”。

彼时的建盏,绝非普通的生活用品,而是宋代审美情趣与生活哲学的具象化 —— 它见证了苏轼 “且将新火试新茶” 的闲逸,承载了蔡襄《茶录》中对茶道的精微考究,更融入了宋代文人 “格物致知” 的精神追求。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点茶之法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建盏的实用价值随之消解,“因茶而生,因茶而亡” 的宿命感,让这批曾经的文化符号逐渐沦为博物馆橱窗里的 “历史标本”。更令人惋惜的是,历经千年岁月侵蚀,留存至今的宋代建窑建盏多有破损:或口沿残缺,或釉面开裂,或胎体断裂,那些狰狞的裂痕与缺口,仿佛是时间在古器上刻下的伤痕,无声诉说着被遗忘的沧桑。

于海波在这些破损的建盏中,看到的并非 “残缺的古董”,而是 “待唤醒的文化基因”。他深知,这些裂痕不是建盏的 “终点”,而是重新赋予其意义的 “起点”—— 正如历史的断层往往是文化新生的契机,建盏的破损,恰恰为当代艺术介入提供了最独特的入口。

二、大漆弥合:两种物质的碰撞与共生

于海波选择大漆作为与建盏对话的媒介,绝非偶然。大漆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工艺材料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被用于器物装饰与修复,其黏性强、耐久性高、色泽温润的特性,使其成为 “连接材质与时间” 的理想载体。更重要的是,大漆与建盏一样,都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建盏承载着宋代的生活美学,大漆则凝聚着古人对 “材美工巧” 的追求,两者的结合,从根源上便是一场 “同源文化的重逢”。

在《救赎》系列的创作中,于海波的 “弥合” 并非简单的 “修复”—— 他不追求将建盏恢复到 “完美无缺” 的原始形态,而是刻意保留破损的痕迹,让大漆沿着裂痕自然蔓延,在瓷与漆的交界处形成一种 “新的交接”。建盏的瓷质坚硬、冷冽,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大漆的质地温润、细腻,蕴含着手工创作的温度。当大漆的乳白或深红沿着建盏的灰色釉面渗入裂痕,两种材质便在视觉与触觉上形成强烈对比:瓷的 “刚” 与漆的 “柔” 相互映衬,古器的 “旧” 与新漆的 “润” 彼此对话,裂痕处不再是 “残缺的证明”,反而成为 “艺术的焦点”。

这种 “碰撞式的共生”,让每一件作品都拥有了独特的叙事性。观者能清晰看到大漆如何 “包裹” 残缺的瓷片,如何在缺口处形成自然的弧度,如何让原本断裂的建盏重新连成一个整体 —— 这过程仿佛是一次 “时光的倒流”,又像是一场 “文化的缝合”,大漆不仅弥合了建盏的物理裂痕,更弥合了历史与当代之间的 “认知断层”,让观众在材质的碰撞中,感受到传统文化 “既古老又鲜活” 的生命力。

三、漆艺技法与佛造像:信仰的隐性呼应

如果说大漆与建盏的结合是《救赎》系列的 “物质基础”,那么漆艺技法的运用与佛造像的融入,则为作品注入了 “精神内核”。于海波在大漆弥合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了修图、识绘、堆塑、堆填、剔刻、修磨打磨等多种传统漆艺技法,每一种技法的选择,都服务于 “若隐若现的佛造像” 这一核心表达。

“修图” 技法让大漆表面形成细腻的肌理,为佛造像的呈现铺垫底色;“识绘” 以纤细的笔触勾勒佛像的轮廓,却不做清晰的刻画;“堆塑” 与 “堆填” 让佛像的局部微微凸起,形成微妙的立体感,却又在 “修磨打磨” 后变得柔和,避免生硬;“剔刻” 则在漆层表面刻出浅浅的纹路,让佛像的衣纹与姿态在光线变化中若隐若现。最终呈现的佛造像,既不是寺庙中庄严的实体雕塑,也不是画作中清晰的图像,而是 “似有似无、如幻如真” 的影像 —— 它可能在正面观瞧时隐于漆色之中,却在侧光下显露出淡淡的轮廓;可能在近处审视时模糊难辨,却在远处眺望时透出禅意的姿态。

这种 “隐性的佛造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体系形成了深刻的呼应。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救赎”“慈悲”“涅槃重生” 的理念,恰好与《救赎》系列的主题形成共振。于海波并非将佛造像作为 “符号” 强行叠加,而是让其与建盏的破损、大漆的温润融为一体:破损的建盏如同 “世间的残缺”,大漆的弥合如同 “慈悲的救赎”,而若隐若现的佛造像,则如同 “信仰的微光”—— 它不刻意说教,却在观者的凝视中唤起内心的平静与思考,让作品超越 “器物修复” 的层面,升华为 “精神共鸣” 的载体。

四、价值重塑:从生活用品到当代艺术品的觉醒

《救赎》系列最具颠覆性的意义,在于它彻底改变了建盏的 “物质特性” 与 “价值属性”。在宋代,建盏的核心价值是 “实用性”—— 它是为 “点茶” 而生的工具,其存在的意义与 “茶” 紧密绑定;当点茶文化消亡后,建盏的价值便局限于 “文物性”—— 它成为博物馆中供人观赏的 “历史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与精神需求脱节。而于海波通过大漆的弥合与艺术的再创作,让建盏完成了从 “生活用品” 到 “当代艺术品” 的跨越,其价值也从 “实用价值”“文物价值” 升华为 “艺术价值” 与 “精神价值”。

这种 “价值重塑” 的过程,并非对建盏历史的否定,而是对其价值的 “拓展与激活”。于海波保留了建盏的 “宋代基因”—— 灰色釉面、古朴造型、历史痕迹,这些都是建盏 “身份的证明”;同时,他又通过大漆与佛造像,为建盏注入 “当代灵魂”—— 它不再是 “过去的遗物”,而是 “当下的艺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既能感受到宋代茶文化的厚重,也能体会到当代艺术的创新,更能在佛造像的影像中获得精神的慰藉。

更值得关注的是,于海波在创作中引入了 “人为创造性破坏” 的手法:他先以漆艺技法描绘完整的佛造像,再通过刻意的打磨、刮刻,在漆层表面制造出 “历史磨损” 的痕迹 —— 这些痕迹并非自然老化的结果,而是艺术家 “模拟时间” 的创作,却比自然痕迹更具张力。这种手法,本质上是对 “时间” 的艺术化表达:它既营造出 “千年沧桑” 的视觉效果,让作品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又通过 “人为创造” 的属性,提醒观者 “历史并非不可改变,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当代艺术重新定义”。

正是这种 “时间的双重性”,让《救赎》系列拥有了唤醒观众 “新感悟” 的力量。当观者面对一件布满裂痕、却被大漆温柔包裹,且隐现佛造像的建盏时,会自然思考:残缺是否也是一种美?历史是否可以被重新解读?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活下来?这些思考,正是于海波希望通过作品传递的 ——“救赎” 不仅是建盏的救赎,更是观众对传统文化认知的 “救赎”,是当代人对 “历史与当下关系” 的重新觉醒。

结语:在弥合中寻找文化的未来

于海波的《救赎》系列,以建盏为锚点、以大漆为纽带、以佛造像为灵魂,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 “活”,不在于将其封存于博物馆中,而在于用当代的艺术语言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历史器物的 “价值”,不在于其 “完美无缺”,而在于其能承载当下人的精神需求。

在这个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 “新” 而忽视 “旧”,追求 “完美” 而排斥 “残缺”。《救赎》系列却以 “破损” 为起点,以 “弥合” 为手段,以 “救赎” 为主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视角:残缺中蕴含着新生的可能,历史中隐藏着当下的答案,传统文化不是 “过去的负担”,而是 “未来的资源”。

当我们凝视那些被大漆弥合的建盏裂痕,当我们在漆色中捕捉佛造像的微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一场文化的 “重生”—— 这场重生,属于宋代的建盏,属于中国的传统漆艺,更属于每一个渴望在历史中寻找精神归宿的当代人。于海波用《救赎》系列证明:只要有合适的方式,千年的文化基因,总能在当代的土壤中,开出新的艺术之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惊呆了!西贝的厨师工资7000,服务员8000,网友:就是一个热菜员

惊呆了!西贝的厨师工资7000,服务员8000,网友:就是一个热菜员

明月杂谈
2025-09-15 05:47:53
某企业别装死了,赶紧出来说句话吧

某企业别装死了,赶紧出来说句话吧

地球公民金建国
2025-09-14 13:58:48
突发讣告!官网已变黑白

突发讣告!官网已变黑白

深圳晚报
2025-09-15 15:58:08
网友喊话西贝进上海校园,上海网友:我儿子屎都能吃,都觉得午饭难吃

网友喊话西贝进上海校园,上海网友:我儿子屎都能吃,都觉得午饭难吃

可达鸭面面观
2025-09-15 13:00:40
6年前那个诬告朱军,让朱军丢掉工作的弦子,如今活成这样

6年前那个诬告朱军,让朱军丢掉工作的弦子,如今活成这样

可乐谈情感
2025-09-14 17:49:20
热搜爆了!西贝道歉,10月1日前全国门店调整!于东来:希望不要毁了西贝

热搜爆了!西贝道歉,10月1日前全国门店调整!于东来:希望不要毁了西贝

中国基金报
2025-09-15 14:05:40
上海人注意!冷空气正在赶来,即将断崖式降温!

上海人注意!冷空气正在赶来,即将断崖式降温!

鲁中晨报
2025-09-15 11:39:18
西贝正式发布道歉信:“绝对权威者”贾国龙的一次大败

西贝正式发布道歉信:“绝对权威者”贾国龙的一次大败

锌财经
2025-09-15 16:21:10
雷军官宣小米17全面对标iPhone,卢伟冰:加量不加价

雷军官宣小米17全面对标iPhone,卢伟冰:加量不加价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12:43:01
日本发现李白书法,经鉴定为唐代真迹无疑,这字也就他能写得出来

日本发现李白书法,经鉴定为唐代真迹无疑,这字也就他能写得出来

书法网
2025-09-13 17:57:00
武汉男子因使用翻墙软件浏览境外网站  被警方行政处罚

武汉男子因使用翻墙软件浏览境外网站 被警方行政处罚

互联网大观
2025-09-15 10:31:34
罗永浩手撕华与华:以后有品牌再用华与华,会让大家觉得它脑子有问题

罗永浩手撕华与华:以后有品牌再用华与华,会让大家觉得它脑子有问题

YOUNG财经
2025-09-15 10:15:10
河南一地预制菜园区加速改名

河南一地预制菜园区加速改名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5 17:41:36
恍如隔代..36岁贝尔完美身材胸肌腹肌清晰可见,39岁鲁尼严重发福

恍如隔代..36岁贝尔完美身材胸肌腹肌清晰可见,39岁鲁尼严重发福

直播吧
2025-09-15 16:01:34
真保级了!阿莫林上任以来曼联31轮31分,除升降级球队外英超垫底

真保级了!阿莫林上任以来曼联31轮31分,除升降级球队外英超垫底

直播吧
2025-09-15 15:50:08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四川省古蔺县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朱明辉被查(附简历)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四川省古蔺县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朱明辉被查(附简历)

鲁中晨报
2025-09-15 15:59:12
A股:今日行情不对劲,主力在加速套现!行情无忧,还会加速上涨

A股:今日行情不对劲,主力在加速套现!行情无忧,还会加速上涨

虎哥闲聊
2025-09-15 11:35:48
贾老板还是吃了墨水的亏?西贝事件第5天:新华社一句话 高下立现

贾老板还是吃了墨水的亏?西贝事件第5天:新华社一句话 高下立现

花心电影
2025-09-14 17:27:50
笑麻了!罗永浩说西贝贾国龙没有好朋友,果不其然朋友圈被 爆了

笑麻了!罗永浩说西贝贾国龙没有好朋友,果不其然朋友圈被 爆了

巷子里的历史
2025-09-15 11:27:33
西贝致歉后罗永浩再发声!知情人士称“贾国龙不给说法,老罗不会罢休”

西贝致歉后罗永浩再发声!知情人士称“贾国龙不给说法,老罗不会罢休”

澎湃新闻
2025-09-15 17:04:27
2025-09-15 18:23:00
art文化艺术评论
art文化艺术评论
喜欢中外文化艺术,参与建设和发展
20文章数 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梅德韦杰夫:若北约成员国击落俄无人机 将意味着战争

头条要闻

梅德韦杰夫:若北约成员国击落俄无人机 将意味着战争

体育要闻

诺维茨基退役十年后,德国篮球走向巅峰

娱乐要闻

60岁张曼玉定居法国:瘦成皮包骨?

财经要闻

华与华秒怂 罗永浩称已接到对方道歉

科技要闻

官方: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 将施进一步调查

汽车要闻

后轮转向和5C 2026款梦想家把想到的都给了

态度原创

房产
健康
亲子
教育
手机

房产要闻

当海口书包房卷向「未来」,这里的孩子和房价,都在高速超车!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亲子要闻

产后抑郁症状与肠道菌群及饮食习惯有关

教育要闻

事关中小学秋假,南京市教育局最新回应

手机要闻

一年半磨一剑!魅族22评测:要做6.3英寸的综合体验旗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