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这个特别能折腾的小不点,又开始表演了。
立陶宛新总理扬言,上台后向中国施压,这300万人口小国哪来的底气?
据BNS通讯社(波罗的海通讯社)报道:立陶宛新总理英加·鲁吉涅内承诺向中国施加压力,希望中国能回应立陶宛恢复两国关系的提议。不过,她现在这凶巴巴的求和样子实在有点好笑。
当初决定挑衅中国时,立陶宛的政客们心里想必是美滋滋的,盘算着能从西方阵营那儿换来多少真金白银。
议会议长斯克韦尔内利斯后来自己都承认,当时对与台湾合作的成果实在是“过于乐观”了,甚至梦幻般地期待着台湾能一口气在立陶宛投资建起五家芯片工厂。
不过呢,梦一醒,现实总是特别残酷。美国确实是送上了口头表扬,夸赞他们“勇气可嘉”,但承诺的6亿美元出口信贷,大部分都成了镜花水月。
台湾当局许诺的2亿美元投资基金和一系列高科技合作,同样大多没了下文。
口惠而实不至,这套路他们算是领教得明明白白。当立陶宛在国际舞台上沦为笑柄时,那些曾煽动其挑衅中国的势力,早已将其视为可牺牲的棋子。
更让他们心寒的,可能还是来自欧洲“大家庭”的冷漠。曾几何时,立陶宛还指望欧盟能为它撑腰,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起诉中国。
可没过多久,欧盟就悄无声息地撤回了支持。一位欧盟的经济专员甚至毫不客气地将立陶宛的外交政策形容为“自杀式外交”。毕竟,在庞大的中欧贸易利益面前,没谁愿意陪着一个小兄弟去“发疯”。
就连邻居俄罗斯的媒体,都忍不住开启了嘲讽模式,笑话立陶宛傻乎乎地放弃了巨大的中国市场,心甘情愿地去当地缘政治棋盘上一颗随时可以被牺牲的棋子。
从万众瞩目的“希望之星”,到四处碰壁的孤家寡人,这番高开低走的滋味,想必立陶宛是品尝得够够的了。
外交舞台上的失意,很快就精准地传导到了国内的经济命脉上,其破坏力堪称一场全面的“经济休克”。
立陶宛的牛肉、奶酪、朗姆酒直接被卡住,出口额迅速缩水。据立陶宛统计局数据,2021年对华出口额暴跌30%,到了2022年更惨,直接腰斩。
最直观的数据是,立陶宛对华出口额断崖式暴跌了整整70%。曾经引以为傲的木材和乳制品等支柱产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
农民们眼睁睁看着新鲜的牛奶卖不出去,心痛地将其成桶成桶倒入下水道。这种场景,比任何冰冷的数字都更具冲击力。
重要的基础设施也陷入瘫痪。以前中欧班列往来繁忙、穿梭不息。而如今,在规划路线之际,它会特意绕开立陶宛。
这个国家最大的港口是克莱佩达港,现在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一下子减少了四成。码头上那些大起重机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啥活儿都没有。
产业链的根基也开始动摇。德国马牌轮胎、海拉集团,这些在欧洲制造业里响当当的大企业,都开始躲着不在立陶宛投资。
宏观经济的重创,最终都化作了普通民众生活中的切肤之痛。全国失业率攀升到了惊人的15%,年轻人的失业率更是超过了25%。
民众的生活成本普遍上涨了三成,官方数据显示,有将近17万人挣扎在绝对贫困线以下。
当街头抗议的人群打出“自由不能当面包吃”的口号时,这已经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对前政府那场豪赌最沉痛的控诉。
经济的崩溃,不可避免地引爆了政坛的信任危机。始作俑者帕卢茨卡斯的人生轨迹,就是这场闹剧最真实的写照。
他竞选时信誓旦旦,承诺要修复对华关系,甚至痛斥允许设立“台湾代表处”是“重大外交错误”和“外交史上的耻辱”。
可一上台,他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他死活不承认自己有过那种想法,还把责任往媒体身上推,说媒体理解错他的意思了。
这种反复无常的政治表演,最终没能保住他的位置。一桩涉及其公司与欧盟资金的腐败丑闻,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只能狼狈辞职。
他留下的总理职位,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烫手山芋”。在他所属的社民党内部,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接替他,收拾这个烂摊子。
就在这种局面下,英加·鲁吉涅内被党内元老们推上了前台。这位女士的履历相当“特别”,时年44岁的她,在出任总理前,担任社保和劳工部部长仅仅8个月。
她加入社民党的时间,甚至还不足一年。这样一个政治“新人”,显然不是众望所归的选择,更像是一次无人可选之下的无奈妥协。
她的个人背景也相当复杂。家庭富裕,父母曾是苏联时期的官员。她在乌克兰长大,俄语是她的母语,口音里还带着明显的俄罗斯腔调。
这种背景让她一上任,就遭到了民粹主义者的抗议,指责她“亲俄”。
为了稳住阵脚,这位新手总理上任后迅速打出几张牌。她一边推动同性婚姻合法化,试图以此取悦欧盟。一边又承诺将国防开支提升到GDP的5%-6%,向美国表忠心。
而在最关键的对华问题上,她就摆出了开头那副“施压和好”的矛盾姿态。这一系列手忙脚乱的操作,恰恰反映了她在收拾残局时的无措与迷茫。
立陶苑试图通过挑战一个大国的核心利益,去换取一些虚无缥缈的外部支持,最终只会发现,所有的代价都得由自己来承担。那张涵盖了国际信誉、经济民生和政治稳定的“代价清单”,每一项都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对于北京来说,立场自始至终都非常明确和简单:立陶宛必须纠正自己的错误,把那个所谓的“台湾代表处”改回原来的名字。
正如有的评论所言,一个“县级体量”的小国,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政治人物们在国际舞台上把戏演得再猛,最后埋单的,永远是自己国家的人民。
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踩了红线,导致中立关系跌到谷底,现在经济上扛不住了,又想找台阶下。可惜,外交不是儿戏,中国的底线从来都不是用来交易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