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乡村振兴的产业赛道上,技术升级与品种改良是看得见的“硬支撑”,而语言沟通则是易被忽视的“软纽带”。山东科技大学“语通秦淮”实践团在商洛市柞水县、镇安县的实践调研中发现,普通话正成为破解乡村产业地域局限、畅通产销链路的关键力量。
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这个曾因贫困将路命名为“米汤街”的村庄,如今凭借木耳产业享誉全国。实践团走访发现,当地不仅有七代菌种标本的技术积累、智能吊袋栽培的现代化大棚,更在语言沟通层面悄然发力,务工人员一点点将普通话带回金米村,越来越多的村民会说普通话。团队在村中发起“我是中国娃,爱说中国话”倡议,呼吁新一代掌握通用语言,为未来对接更大市场、引进更多资源筑牢沟通基础。
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早已布局了食用菌、康养旅游、光伏电等多元产业,且在种植中采用机器扎孔、喷管滴灌等先进技术,但村支书坦言,方言仍是日常及产业沟通的主流,导致对外合作洽谈效率低、信息传递易偏差,成为产业升级的“隐形壁垒”。
从金米村的“语言储备”到老庵寺村的“沟通瓶颈”,普通话早已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乡村产业连接市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通衢天下”的新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