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最近有一个小伙伴在留言区提问:最近智界开启了老车型智驾硬件升级活动,老R7的前1后2毫米波雷达替换成4D毫米波雷达。因此想让智驾最前沿聊聊,前向一颗4D对于识别路面的洒落障碍物相较于3D毫米波有多大提升?
先说结论,4D雷达相比传统那种只能看平面的雷达,最大的区别不是单纯多一项数据,而是能“看得更立体、更靠谱”。雷达对自动驾驶来说,就像人的耳朵与触觉。它听到(接收)回波,算出距离和速度,再告诉大脑什么时候该刹车或避让。它能更好地区分路面上不同高度的物体,给出更结构化的点云,帮助车辆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更稳妥的判断。
什么叫4D毫米波雷达,和3D/传统雷达有什么差别?
“4D”并不是一个数学名词,而是从“感知维度”的方面体现出雷达的功能。早期的汽车雷达主要能量测距离,顺带能测径向速度(也就是目标是靠近还是远离,速度是多少)。后来雷达加了天线阵列,可以分辨方位角(左右在哪儿),这有时被称为“3D”,但很多厂家和文章里对“3D/4D”的叫法并不完全统一。我这里把4D雷达解释为能同时提供四类信息,距离、方位、速度和高度(也可以理解为垂直角度)。高度的加入让雷达不再只是“平面上的影子”,而是有深度的立体感知。
通俗点想象,传统雷达是站在马路边拿望远镜看东西,只能知道东西有多远和在什么方向上;4D雷达像是拿了带高度测量的立体相机,不仅知道东西在哪里,还知道它高矮,能分辨出地面上的小石子、路边的护栏和人头的高度差别。这种高度信息对行人、骑车人、卡车车顶、路牌横杆这些场景非常有价值。
它是如何“看出高度”的?
要让雷达看出高度,关键在两个方面,即天线的布局和信号的处理方式。早期雷达天线少,收发天线数量有限,没法用角度差来精确判断垂直方向。现在的4D雷达在发射和接收部分用了更多的天线单元,按一定规则排列,这就允许雷达去测量到信号在不同天线间的相位差。把这些相位差拼起来,雷达能推算出目标从侧面看和从上方看的角度,从而得到高度信息。
还有一个关键技术就是波束形成和MIMO技术。MIMO就是多个发射和多个接收的组合方式,通过不同发射/接收对的相位信息组合,得到更多独立的测量样本。波束形成则像握着手电筒调整光束方向,把能量集中在某个方向,提升对特定方位的分辨率。再配合快速的时频编码和更强的信号处理器,雷达能在同一时间帧里得到更细的角度和距离测量。现代芯片算力变强后,这些繁重的数学运算可以在传感器端完成,输出更“干净”的点云给车载中枢。
用更好理解的比喻,想象你要拍一个物体的立体照,多颗小相机从不同高度和角度拍照,再把照片合成就能得到目标的三维形状。4D雷达做的事情和这差不多,只不过用的是电磁波而不是光,天线阵列和信号处理替代了多相机与拼接算法。电磁波有穿透雾雨的能力,这也是雷达在恶劣天气比摄像头更可靠的原因之一。
4D比3D/传统雷达在实际自动驾驶场景带来哪些提升?
有了高度信息和更稠密的点云,系统能做的事情就会增多且会更可靠。举几个常见的例子,路边有一排护栏,护栏上方有横杆,如果车辆只知道距离和方位,可能把护栏和横杆当成一个整体来处理,不够精细;4D雷达可以告诉系统哪些回波来自较高位置,哪些来自地面,这样决策层就能更准确判断哪些物体是行进障碍,哪些只是高处的标志,这样就不会阻挡车辆行驶。再比如在隧道或桥洞入口处,车顶较高的大货车和普通小车通过的剩余高度不一样,4D雷达能帮助判断是否存在高顶障碍物,从而在需要时提示减速或变道。
在行人和骑行者的识别上,4D雷达能提供更稳定的几何信息。摄像头在夜间或逆光下容易失灵,激光雷达在雨雪下也会受影响,但雷达对雨雪更“宽容”。当摄像头信息不可靠时,雷达提供的高度和速度信息能作为重要的备份,避免出现错误超车或误判距离的情况。车速、方位与高度三者结合后,追踪动态目标时不容易把两个人或一个人和一个物体混淆,从而减少误判。
4D雷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是运动预测更稳。车辆需要预测前方目标的运动轨迹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动作。精确的角度和速度信息意味着跟踪算法可以更准确地维持目标轨迹,不容易在短时间的噪声里“丢目标”。这让路径规划和决策更平滑,降低了因为感知抖动带来的频繁刹车或不必要的避让。
4D雷达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局限和实际取舍是什么?
4D雷达虽然听起来非常强悍,但仍然有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缺点。第一,雷达的点云密度和细节性仍然比不上高线数的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在远距离和小目标轮廓方面更清晰,哪怕是4D雷达也不能完全替代高端激光雷达的全部功能。第二,高度分辨率有物理限制。天线数量、车上安装位置和信号带宽都会影响垂直方向的精细程度,所以在某些场景下高度信息并不一定非常精确。第三,成本和工程量会增加。更多天线和更复杂的信号处理意味着传感器本身更贵,电磁兼容、散热与外壳设计也要更谨慎才能达到车规级要求。第四,数据要处理好才有用。4D雷达输出的点云需要配套的算法和专门的标注数据集来训练模型。如果没有成熟的算法,丰富的点云也可能变成“噪声堆”,无法直接转化为可靠决策。
正因如此,很多厂商不会把4D雷达当作单独的“灵丹妙药”。更现实的做法是把它作为重要的技术补充,与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形成互补。摄像头负责高分辨率的语义理解和颜色信息,激光雷达负责提供稠密的三维形状,4D雷达负责在低能见度或复杂电磁环境下提供稳定的距离、速度和高度信息。三种传感器协同工作,比任何一种单独工作都更可靠。
如何把4D雷达用得顺手且物有所值?
要想在车上真正把4D雷达发挥价值,有几件事必须注意。传感器安装位置要经过反复验证,位置决定视场、遮挡和天线效率,随便塞一个位置会大幅削弱性能。时间同步和空间标定也很关键,雷达、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数据要在时间上对齐、在空间上校准才能做有效的融合。在算法层面上,更要先做轻量级的在线处理,把不确定性大的判断先放到保守策略里,再把复杂的语义推理交给中央算力或离线模型优化。最后要考虑量产时的可靠性问题,车规级封装、抗振动、耐高低温和电磁兼容都是必须通过的门槛。
从产品选择角度出发,车厂需要把成本、预期功能和目标场景对齐。不是每一辆车都需要最先进的4D雷达。对一些以城市低速为主的共享出行车辆,4D雷达能带来明显的安全提升;而对预算有限、场景较单一的量产家用车,可能会选择低成本传感器组合并在软件上做更多优化。
4D雷达会如何影响自动驾驶的未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技,芯片更便宜、天线制造也会更成熟,算法也能更好地解释雷达点云。未来,4D雷达会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在需要全天候、全天时可靠感知的场景里,4D雷达或将成为主要硬件。但短期内它不会把激光雷达完全替代,但会让传感器融合更稳健,可以有效降低光学传感器在恶劣天气下的单点失效风险。
如果你把自动驾驶想成一支球队,摄像头是前锋负责看清楚细节,激光雷达是中场负责搭建精细的三维场景,4D雷达就是那个在关键时刻拦截对方进攻的后卫,雨雾天它常常是最可靠的防线。只有把队伍成员搭配合理,才能把比赛打好。4D雷达的出现,可以让这支队伍在风雨中也不容易被打乱节奏,这就是它最直接也最实用的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