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西贝:价高量少预制菜,感觉被宰。但也别指望国货总低价贱卖!
武功山评论
最近,某大V上西贝吃了一顿,吃的时候感觉量少,一看价格还挺高。再一翻看,竟然堂食吃的还是预制菜,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怒火中烧,对着西贝一顿懵喷……
西贝也不惯着,硬怼回去。大家知道的,网络时代的大戏就此开始,收割流量的都涌入这个赛道,辩论就此开始:
--餐饮企业经营阵营,一边倒支持西贝
--消费者或者网友阵营,加盟大V边。
那么,餐饮企业这边先放一放,因为同行业的其他餐饮企业,确实不方便说什么。这是对西贝的尊重吧。
消费者或者网友的火气,从何而来?西贝真如大V所说“量少价高预制菜”的话,不如吃不就完了。还去怄气什么呢?
估计,从大众生气来看,主要是预期被伤害了,也就是你一个平民装饰的餐厅,打着“西北风味”的招牌,本以为平价的生意,却干着高消费的勾当,确实有被宰的感觉!所以,才极其不爽。就如怼钟薛高一样,莫名其妙的怼你,就是不爽。怎么能被你耍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市场经济里,“价高量少预制菜”宰客的商家,大有人在。尤其是洋货和国货,都大有人在宰客,你要不爽的话,是不是一视同仁都不爽,还是只针对国货不爽?
1、30多年的市场经济运行,我国消费的低价,也是劳动者低工资带来的!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希望“物美价廉”,用实惠的价格就能满足很多生活需求,那当然是最好的。
物美。
也就是商品的质量、款式、口味、色号、形式、包装等等,我们的制造企业单位,已经能够完全胜任了,研发、技术、材料、装备、环境、工艺、安全、品质、运输、存储、营销,等等都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不存在问题。
而且我国还是创新型的经济体,每天每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创新,因此,这带给我们的消费者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
价廉
中国市场的大,不是一般的大,而是人有多大胆,市场就有多大的量,因此,中国市场能够容纳的市场主体的量,也是足够大的。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经营的压力和机遇同时存在,因此,在压力之下制定价格,我们的商家都是贴合市场需求和容量来制定的,这样才能在比较优势中生存下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所以,从价格来说,追求一个“价格公道”是能够接受的。至于价格高或者低的判断,可以用脚投票,低可以多去吃,高可以少去吃或者不去吃。
唯独不能做的就是:
质量要求比天还高。价格要求近乎免费或者白送。这样的话,也许一次可以,但长期来讲,还是需要赚钱需要盈利,才能连续运营,才能开发更多更好的菜品服务来。
当下我们的产品质量提升之后,适当提升销售价格是有必要的。因为劳动者低工资带来的问题已经极其突出了,劳动者提升工资的钱从哪儿来啊。就是从销售毛利中来啊。
当然了,提升价格,可能也不会给职工涨工资,还不是老板塞口袋捞了。
这就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问题了。
比如9月1日,开始强制企业缴纳社保。
以后还要规划落实加班费计算基数提升的问题,比如按照社保缴费标准作为基数而不是现在的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加班费基数。这都是可以改革的方向。
国货,不是低价的理由,不能下意识的认为,国货等同于低价。liangshao洋货,不是高价的理由,不能思想殖民一样,心甘情愿的认为,洋货应该卖高价。
2、量少
西北风味的招牌,确实量少的话,说不过去。尤其对北方人来说,份量特别重要。
但是对南方人来说,北方人的份量又太大了。基本上一个北方人的量,足够南方人3人的量了。
3、预制菜
当下对中餐来说,怼预制菜的原因,应该还是“预制热菜”,也就是中央厨房生产出来,再分发到各门店,再“二次加热”,供应给食客吃。
有的人喜欢抬杠,说预制菜没有标准。怎么算。我们就是一般的来说,二次加热那种预制菜。
而不是“预制食材”,比如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这种。或者说腊肉。
也不是“预制凉菜”,不再加热了,像罐头直接吃的。霉豆腐一样直接吃。
4、外卖中的预制菜
现在最大的嫌疑应该是外卖预制菜,30分钟送达有何意义?你都是预制菜再加热,还不如不加热直接送达,让客户自己加热。可否?
30分钟送达的核心,就是中餐热菜的标准。我们用餐时,如果一份菜炒好后,必须立即上桌吃,不能放冷了再吃。那样口感变化非标大。
其实,西餐也是需要趁热吃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