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热议:知情权与行业规范成焦点…
最近,预制菜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多家权威媒体也接连发文,对预制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报道和讨论。消费者们除了关注外卖和餐饮中预制菜的广泛应用外,更核心的是自身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能否得到保障。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预制菜的定义。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的《通知》,预制菜是指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
需要注意的是,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的净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等主食类产品,以及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并配送至自有门店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等,都不属于预制菜的范畴 。
预制菜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消费者的知情权问题,很多消费者并不反对预制菜本身,但反感商家以“现做现炒”为名,售卖预制菜,这种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二是食品安全与信任问题,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或小作坊存在生产环境差、储存不当等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度降低。
三是标准与认知差异问题,虽然国家有相关规定,但消费者对“预制”的朴素认知与官方定义可能存在出入。
针对预制菜的相关问题,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都强调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重要性,认为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应当进行明示,让消费者清楚知晓并自主选择。
同时,媒体也呼吁加快出台和完善预制菜的国家标准,加强全链条监管,推动行业走向标准化、透明化。此外,媒体还指出,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有其存在价值,关键在于如何规范和透明,重建消费者信任。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面对预制菜时,可以通过多询问、细观察、看标签、择渠道等方式来辨别和选择。点餐时主动询问商家菜品是否为现做,留意菜单是否有“预制菜”“加热”等字样提示,观察菜品外观和口感,购买预包装预制菜时仔细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选择正规商超、信誉良好的品牌或平台购买。
若发现商家未明示或涉嫌欺诈,可保留好凭证,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举报。
预制菜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其争议焦点在于信息是否透明,选择是否自主。国家层面已在推动加强监管和明示制度,随着《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的通过审查,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相关知识、提升辨别能力、积极行使知情权和选择权至关重要。最终,选择充满“锅气”的现炒菜,还是便捷高效的预制菜,决定权在消费者自己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