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期间,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对我围追堵截,红军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生存。后来,毛主席带着红军到达陕北,打了长征最后一仗直罗镇战役后,彻底稳住了脚。
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实际上,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纵横捭阖,抓住了叠加出现的几个极其有利于我的机遇,于乱局中把握住了大势,实现了敌我形势的大逆转。那么,这几个叠加的机遇都是什么呢?
第一,陕北有根据地,群众基础非常好。此前,刘志丹等红军领导人在陕北奋斗多年,建立起了稳固的军政军民关系。徐海东带着红25军到达以后,与陕北红军合为一体,共同建设根据地,部队的战斗力更强了,根据地建设也更好了。
特别是根据地的老百姓,因为红军的力量更强了,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了,他们便开始大胆放心耕种了,再也不用受国民党土豪的迫害了。因此,军政军民关系达到了一个顶峰,中央红军到达这里后,自然也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第二,陕北的地势易守难攻,这里都是黄土沟壑,这一道沟,那一道岭,交通极其不便,有些路甚至马都下不去,有的路甚至窄的只能容一人走,这样的道路交通条件,对于蒋介石的部队来说,只能是干瞪眼了。
因为,他们习惯了用重装备打仗。可现在这个道路交通条件,大炮、机枪、卡车,在这里统统寸步难行。红军部队可以人挑马驮来运粮,但国民党可不会这样干,更不愿意这样干,如此一来他们的补给就成了大问题,光是吃喝就能拖死国民党部队。
同时,红军也充分发挥游击作战的优势,几个人、几条枪守住一个隘口,敌人一出现就打冷枪,打完就撤,敌人想找都找不到,搞得国民党军队想进来,心里都打悚。
第三,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越来越深。重点是东北军、西北军和中央军的矛盾。蒋介石的中央军打不动了,他便想把“围剿”红军的任务交给东北军和西北军。
可是,东北军和西北军也不是傻子,他们知道蒋介石想借刀杀人,搞好了都是他的功劳,他战略指挥有方。搞不好,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板子还会打到他们身上的。
可是,蒋介石的命令又不敢不执行。于是,东北军、西北军与红军形成了高度默契,打还是要打的,但都是象征性地开几枪、放几炮就完事了,井水不犯河水,再加上我地下党同志,一直在努力争取他们,张学良和杨虎城对我军的态度越来越友好。
第四,全民族都在呼吁抗日。特别是日本对华北的侵略加剧,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危机,全国抗日呼声高涨。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广泛批评,甚至国民党内部也有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声音。最终,1936年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特别是红军到达陕北后,毛主席和党中央便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表示愿意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国民党也就失去了继续“围剿”红军的理由了。
同时,苏联和共产国际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日,并向国民党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英美等国也希望中国能统一力量对抗日本,不希望国民党继续内战,蒋介石面临的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也就不敢对红军采取贸然行动了。
综上所述,国民党未能继续追击红军,既是由于军事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也是受到国内外政治形势、社会舆论以及内部矛盾的影响,我军便能在陕北立足,稳定下来全力抗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