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点的现炒菜,可能已经在冷库里躺了半年!"当罗永浩在西贝餐厅拍下那张引发轩然大波的"老罗套餐"照片时,这位"行业杀手"再次撕开了预制菜行业的遮羞布。究竟谁在说谎?消费者的知情权何时才能得到尊重?
"老罗套餐"引发的连锁反应
那顿价值2199元的"老罗套餐"成为了导火索。西贝餐厅标榜的"现炒现做"在罗永浩的镜头下露出了马脚——菜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清晰可见,最早的竟在6个月前。更戏剧性的是,面对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先是强硬回应"百分百预制",后又改口称"部分菜品",最后竟放出"要起诉罗永浩"的狠话。
这场闹剧暴露的不仅是西贝的诚信问题,更是整个预制菜行业的通病。从老乡鸡到海底捞,从真功夫到乡村基,多少餐饮巨头都在这片灰色地带游走?消费者花着现炒的钱,吃着冷库的菜,这已经成为了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
透明化缺失的行业困局
预制菜本身无罪。在日本,预制菜占比高达60%,消费者清楚知道自己在购买什么。问题在于,中国餐饮企业刻意模糊"现制"与"预制"的界限,把工业化生产的菜品包装成"大师手艺"。
行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餐饮业预制菜使用率已超过30%,但明确标注的不足5%。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支付了不该支付的溢价——一份预制宫保鸡丁的成本可能只有现做的三分之一,售价却相差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企业对添加剂使用、保质期延长等关键信息讳莫如深。
罗永浩的终极诉求
"我不是要和西贝过不去,我要的是消费者最基本的知情权。"罗永浩在直播中的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本质。这场风波绝非个人恩怨,而是对行业规则的拷问。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隐瞒才是原罪。当餐饮企业能够坦诚告知消费者"这是预制菜,所以在15分钟内上桌",当菜单能像日本那样标注"中央厨房配送"或"店内现做",当价格能真实反映成本差异,这场风波才算真正发挥价值。
中国餐饮业正站在十字路口。罗永浩的"较真"或许会让更多企业意识到: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继续玩文字游戏的代价,可能比老老实实标注"预制"要大得多。消费者的觉醒,才是推动行业变革的真正力量。下一次点餐时,你会问服务员"这道菜是现做的吗"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