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荥阳王村的黄河滩地,曾经一望无际的鱼塘,如今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曾几何时,这里是“万亩鱼塘”的代名词,养殖业让滩区百姓增收,让他们在水上安家落户,也为黄河岸边的生活带来过一段富足的记忆。
鱼塘的存在,并非全然没有意义。它在当年为村民提供了新的生计方式,拦蓄的水面也让滩区湿润,吸引鸟类栖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然而,随着岁月推移,问题逐渐显露:大面积的鱼塘割裂了黄河的滩地格局,削弱了行洪功能,防洪隐患日益突出;投饲与排水更让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黄河脆弱的生态环境。
如今,鱼塘的消失,不只是地方产业格局的变化,更是黄河治理逻辑的转变。从“向河要地”到“还河于河”,从一时的经济收益到长远的生态安全,这背后是一条大河的抉择。
鱼塘退去,湿地重生。王村人失去了一种旧的生产方式,却也迎来了更安全、更绿色的发展空间。黄河流域的故事,正在从“过度利用”转向“保护优先”。这也许正是万亩鱼塘消失后,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这一抉择,注定在乡镇经济和发展格局上留下长远的印记。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