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回应“没有预制菜”,罗永浩为何坚持质疑?真相在哪?
不湿水面纸
预制菜不是原罪,遮遮掩掩才是。谁能在效率与诚信之间找到平衡,谁就能在未来的餐饮市场真正立足。
导语:事件经过:一顿饭引发的风波
一顿饭,引爆了餐饮圈的最大争议。罗永浩吃完西贝,甩下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这句话让预制菜再一次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
9月10日,罗永浩和同事在西贝用餐后,在微博发了一句狠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随后他还呼吁国家立法,要求餐饮企业必须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
西贝方面迅速回应,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否认: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每一道都按标准工艺现场制作。还公布了罗永浩那顿饭的账单——5个人共消费830元,一共点了15道菜。西贝甚至推出了“罗永浩菜单”,让消费者自己体验。
罗永浩则不退让,直接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喊话要证明西贝使用预制菜。他还调侃西贝的出餐流程像“塑料袋现剪、微波炉现打”,进一步点燃舆论。
什么是预制菜?为什么消费者抵触?
预制菜,指的是提前切配、调味,甚至部分加热处理,再由餐厅二次加工或加热。它的优势显而易见:口味稳定、出餐快、节省人力。
可问题在于,消费者的心理接受度并不高。外卖二三十块,大家心里有预期;但去到人均百元起的餐厅,顾客付出的心理预期是“正宗、现炒、用料新鲜”。一旦想到是“工厂流水线+餐桌”,落差感自然巨大。
西贝的回应:不是预制,而是标准化
西贝强调,所谓的“快”,是因为他们有中央厨房、有标准化工艺,而不是使用预制菜。换句话说,西贝把“标准化”当作护身符。
但问题也在这儿:消费者眼里的“现炒”,可能和企业眼里的“现场加工”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央厨房处理好的半成品算不算预制?这本来就存在模糊地带。
罗永浩的观点:透明才是关键
罗永浩并没有把矛头对准“预制菜”本身,而是点破了行业的核心问题:透明。
他说,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讨厌被蒙在鼓里。如果你敢明示“哪些是预制”,价格也合理,那顾客会自己选择;可如果把半成品包装成“现炒”,那就是不尊重消费者。
一句“消费者不是傻子”,让无数网友拍手称快。
网友热议:怕的不是预制,怕的是被欺骗
在评论区,很多网友表达了共鸣:
- “我不怕吃预制菜,就怕吃预制菜的钱,却被告知是现炒。”
- “预制菜本来没错,但骗我就不行。”
- “希望餐饮行业像饮料行业一样,把标签写清楚,鲜榨还是浓缩,让我自己决定。”
这说明,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零预制”,而是知情权和选择权。
行业思考:餐饮的未来在透明与信任
西贝的困境,其实是整个行业的缩影。规模化餐饮要保证口味统一,就必须走标准化路线,而标准化不可避免地会涉及部分“预处理”。
问题在于宣传。餐饮企业常常强调“新鲜、现炒”,却不愿意主动提“中央厨房”和“标准工艺”,这让消费者感觉被“话术误导”。
未来,如果餐饮行业能像饮料行业一样,明确标注“现炒”和“预制”,让顾客自由选择,反而能减少误解,赢得口碑。
总结:一场饭局敲响的警钟
“西贝是不是预制菜”,短期内可能没有明确答案。但这场风波至少证明了一点:消费者对餐饮的要求,已经从“好不好吃”升级为“我花的钱值不值”。
罗永浩之所以能引发全网热议,不是因为他吐槽了一句,而是因为他说出了真心话:预制菜可以,但必须尊重消费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