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在海淀区教育大会上,海淀教育资源新图景发布——“十大教室”特色场景矩阵、覆盖全域的“海淀夜校”网络与《海淀区校外教育资源库手册》(2025蓝皮书),涵盖航空航天科技、“两弹一星”精神、香山革命旧址实景思政、中关村创新精神教育等特色场景,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实现“处处是课堂、人人是学员”的全域育人新模式,展现出海淀构建“泛在可及、人人皆学”的终身学习体系的系统规划与创新实践。
城市资源变身育人全景课堂
海淀区此次精心规划的“十大教室”,是对区域顶尖资源教育转化的系统设计,涵盖多维度学习场景。
其中,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红色文化教室、“两弹一星”教室,将历史现场转化为思政课鲜活教材;中关村创新精神教室与人工智能教室,嫁接区域科技产业基因,点燃青少年创新火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室、艺术海淀教室则深挖“三山五园”文脉;航天航空科技教室依托密集科研院所资源,解码空天技术奥秘;生态文明教室、京西稻劳动实践教室及综合体育教室,则串联起自然探索、农耕体验与健康促进的完整链条。
这十大主题教室并非物理空间的简单扩容,而是通过场景化教学设计,实现社会优质资源与校园教育的深度耦合。其背后是海淀作为首都乃至全国教育资源最丰富、科教融合最紧密、创新生态最活跃的城区的底气——37所高校、2个国家实验室、9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近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构成的资源沃土,正通过系统梳理与精准转化,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丰沛养料。
夜校点亮青年“8小时外”成长
会上,还发布了覆盖全区的“海淀夜校”网络体系,包括7家区级特色夜校、100家基层夜校、28家区域夜校。
每当夜幕降临,年轻的白领们便从海淀的写字楼涌向另一处灯火通明之地。“下班去干嘛?”“上夜校!”——这已成为区域年轻职场人的新对白。从非遗木刻到衣橱整理术,从AI技能到传统琴艺,实用与文化的双重吸引力让夜校课程常呈“秒光”状态。
这股夜校热潮的兴起,源于对青年需求的精准把握。海淀团区委依托“社区青年汇”小程序搭建选课平台,动态征集青年意愿,并招募高校教师、企业导师、非遗传承人等各领域人才组建师资库。
据了解,课程采取10至30人的小班制,灵活设置单次课、系列课、专题课等多种形式,内容涵盖政策解读、文化艺术、职业发展、生活技能等多个维度,公益普惠属性让青年以极低成本拥抱终身学习。
“十百千”绘就校外教育“活地图”
在大会上同步亮相的《海淀区校外教育资源库手册》(2025蓝皮书),则是全域育人的底层支撑系统。该手册首次以“十百千”架构梳理区域资源:聚焦科普教育基地、人工智能教育场景、高校博物馆、美育实践空间、身心健康教育基地、德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大课堂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数字博物馆十大类别,精选超100家优质资源单位,汇聚1000余名专家,形成校外教育的“导航图”。
手册突破传统名录罗列,兼具资源导览与教学指南功能。如北京海洋馆不仅展示近万尾珍稀生物资源,更明确标注其150平方米开放式教育空间支撑50人实践课,100平方米沉浸式体验区适配探究学习,甚至细化到显微镜、水质检测仪等教学设备配置。
据了解,海淀将以首批资源单位库为基础,动态更新补充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努力搭建线上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学校-学生”的精准匹配。同时推动资源单位与学校合作,开展“科学家进校园”“场馆实践日等常态化活动,让手册从“纸上指南”变为“育人实景”,让海淀的资源库源源不断积蓄“活水”。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中国科技馆重点打造了大型综合性科学教育活动“科学方法特训营”,组织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海淀高校及航天领域专家走进北京市七个区、20所中学,为546名学生开展了整学期的校内项目式课程。“未来,中国科技馆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海淀区教委的合作,打造更多示范项目,共建科学教育新生态。”中国科技馆展教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期待每一名海淀学子都能在高校实验室触摸科技前沿,在文化遗产中感悟文明传承,在自然生态里探索生命奥秘。在海淀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里,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李平
编辑:罗雨涵
推荐 · 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