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CAR疗法-全球研究与发展格局(2025)免费领取!
摘要:在病原体不断进化和现有疫苗覆盖范围有限的背景下,广谱疫苗的研发成为应对传染病大流行的关键。本文系统梳理了广谱疫苗研发的两大核心技术:基于结构生物学和免疫信息学的抗原设计策略,以及利用纳米颗粒递送系统增强免疫应答的方法。详细阐述了结构稳定化、表位聚焦设计、共识序列工程和嵌合抗原设计等抗原优化手段,介绍了病毒样颗粒(VLPs)、天然蛋白纳米颗粒等不同类型纳米载体的特性及其在疫苗中的应用,包括 mosaic 与 cocktail 纳米疫苗、mRNA-病毒样颗粒整合技术等前沿应用。最后分析了现有策略的优缺点、面临的挑战及未来机遇,为广谱疫苗的创新发展和大流行防控提供参考。
一、疫苗发展的里程碑与挑战
疫苗是人类对抗传染病的重要武器,其发展历经三个关键阶段(图 1)。1796 年詹纳的天花疫苗开启了第一代疫苗时代,这类疫苗基于灭活或减毒病原体,虽免疫原性强、生产简单,但存在安全隐患和生产效率问题,如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
20 世纪 80 年代分子生物学革命推动了第二代疫苗的诞生,基于精准抗原靶向策略,安全性提升且生产流程简化,像乙肝重组蛋白疫苗、HPV 病毒样颗粒(VLP)疫苗等。不过,其免疫原性较低,研发周期长且成本高。
2020 年新冠疫情加速了第三代疫苗的突破,mRNA 疫苗凭借快速设计和体内蛋白表达优势实现范式转变,但面临技术壁垒高、长期安全性待评估等问题。
然而,病原体进化导致的抗原逃逸给疫苗效力带来巨大挑战。流感病毒自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后已发生五次大流行,我国现有三价、四价灭活疫苗及减毒鼻喷疫苗对匹配毒株保护率仅 40% - 60%,因抗原漂移和转换需每年更新,还存在生产周期中病毒变异导致的错配风险。SARS - CoV - 2 进化速度快,每年每位点约有(8 - 9)×10⁻⁴个核苷酸替换,通过突变和重组增强传播力、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传统 “追着病毒跑” 的被动模式难以应对。因此,研发针对病毒保守表位的广谱疫苗,从 “被动应对当前毒株” 转向 “主动预防未来威胁”,成为必然趋势。
二、抗原设计:增强免疫保护的核心策略
抗原设计是广谱疫苗研发的核心,需克服病原体进化和抗原多样性带来的免疫逃逸问题,通过精准工程化提升免疫应答的强度和广度。主要策略如下:
(一)结构稳定化:锁定病毒蛋白的关键构象
病毒表面蛋白感染后常发生构象变化,掩盖中和表位,将其稳定在融合前状态对诱导有效免疫至关重要。
在 HIV 疫苗研发中,Env 三聚体因构象灵活和糖基化屏蔽难以诱导广谱中和抗体(bNAb)。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稳定策略:SOSIP 通过引入二硫键、I559P 替换等修饰,提高三聚体溶解性并模拟天然结构,但适用性、产量和稳定性有限;NFL2P 消除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点,插入柔性 linker,改善了产量和稳定性,却仍受适用性限制;UFO 设计无需酶切,通过可变长度 linker 替代切割位点,增强了不同 HIV - 1 毒株 Env 三聚体的通用性和稳定性,但纯化复杂(表 1)。
RSV 疫苗中,DS - Cav1 免疫原通过二硫键突变和 cavity - filling 替换稳定融合前 F 蛋白(pre - F),诱导的中和抗体滴度超过保护阈值。将其展示在 I53 - 50 纳米支架上,免疫原性提升 10 倍。
新冠疫苗中,Corbett 等人通过引入两个脯氨酸突变(2P)稳定 S 蛋白的融合前构象,应用于 Moderna、BioNTech 等 mRNA 疫苗及 Novavax 重组蛋白疫苗,两剂接种对新冠保护率达 94% 以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 6P 突变进一步提升了 S 蛋白的表达量和稳定性。
这些策略借助共价键稳定(如二硫键)、空间位阻优化(如疏水腔填充)和切割位点修饰实现构象稳定,AlphaFold3 等计算工具也为其他包膜病毒的抗原设计提供了支持。
(二)表位聚焦设计:靶向保守区域
表位聚焦设计引导免疫应答指向病毒保守区域,提高抗体精准性。常用策略包括表位屏蔽(通过糖基化掩盖免疫优势区)、表位支架(将表位移植到稳定支架增强免疫原性)和抗原重塑(通过定点突变降低非靶标表位的免疫原性)。
Hauser 等人结合糖基化工程和表位支架技术,实现了对 SARS - CoV - 2 及相关冠状病毒的广谱中和。PMD 策略通过保护靶标表位、修饰暴露赖氨酸、解除保护,将免疫识别重定向到隐藏表位,但存在生产成本高和残留毒性风险。
针对 RSV 疫苗的 Th2 免疫极化问题,LC2DM 策略截断免疫优势区保留关键中和表位,增强 Th1 极化和中和抗体持久性。Zhao 等人将 SARS - CoV - 2 保守表位展示在马蹄形 RNH1 支架上,虽实现广谱保护,但因表位隐蔽性和空间密度问题,诱导的抗体中和能力有限。
计算工具在表位预测中作用显著,如 CFEP 能预测表位与 HLA 分子的结合亲和力,辅助设计诱导 T 细胞应答的广谱疫苗。将表位展示在纳米颗粒表面可增强免疫原性,如 CePnF 纳米疫苗通过铁蛋白展示保守表位,诱导全面免疫应答,但需优化表位密度和间距以避免空间位阻。
(三)共识序列工程:捕捉跨毒株共性
共识序列工程通过多序列比对挖掘进化保守基序,设计覆盖多种毒株的抗原。Computationally Optimized Broadly Reactive Antigens(COBRA)是主要方法,已用于流感、登革热、SARS - CoV - 2 等疫苗研发。
Zhao 等人利用进化聚类算法识别 SARS - CoV - 2 保守突变位点,设计的 Span 抗原靶向五个高频突变,对后续出现的奥密克戎亚型仍有效。
但该策略面临挑战:流感病毒突变快,共识序列预测难度大;依赖高质量病毒数据库,需包含当前流行毒株;宿主遗传多样性和预存免疫会影响疫苗效果,需结合病毒进化和宿主免疫知识优化设计。
(四)嵌合抗原设计:整合异源毒株优势表位
嵌合抗原设计将不同毒株的关键表位整合到单一免疫原,通过表位移植和结构域替换实现广谱保护。
将人诺如病毒 GII.4 的中和表位移植到 GI.1 骨架,诱导了交叉反应抗体,体现表位 - 骨架兼容性的重要性。嵌合血凝素(HA)疫苗重塑 B 细胞库,诱导针对 HA 保守表位的应答。Broecker 等人用禽流感保守表位替换 H3 HA 的免疫优势区,实现了 H3 毒株的交叉保护。
结构域融合构建的多价抗原可扩大覆盖范围,如 SARS - CoV - 2 原型株与 beta 变异株的 RBD 异二聚体,诱导对多种变异株的广谱中和抗体。Li 等人设计的流感 - 新冠嵌合疫苗,融合 HA 茎部和 S 蛋白 RBD,诱导双重中和抗体。
该策略也存在挑战:异源结构域可能影响稳定性;表位免疫优势层级可能抑制次要表位应答;需评估嵌合抗原的安全性,且载体疫苗需考虑抗原容纳能力。此外,嵌合抗原可整合免疫调节分子增强免疫应答,但要避免自身免疫风险。
三、纳米颗粒递送系统:提升疫苗效能的关键平台
纳米颗粒作为递送平台,通过多价展示、淋巴结靶向和控释动力学增强抗原免疫原性,与抗原设计协同克服传统疫苗局限。
(一)结构模拟:病毒样颗粒与天然蛋白纳米颗粒
病毒样颗粒(VLPs)模拟天然病毒结构,无感染性,能高效激活免疫应答,如 HPV VLPs 的宫颈癌预防率超 90%。VLPs 来源广泛,动物病毒(如 PCV2、FMDV)、噬菌体(如 P22、Qβ)和植物病毒(如 TMV)均可作为其来源,在动植物疫苗中应用广泛,还能展示多种抗原诱导双重免疫。
VLPs 生产系统各有特点:细菌系统成本低但缺乏真核翻译后修饰;酵母系统 glycosylation 有限;昆虫细胞支持真核修饰但易受杆状病毒污染;哺乳动物细胞修饰完全但成本高;植物和无细胞系统也有各自优缺点。
铁蛋白是研究较多的非病毒蛋白纳米颗粒,由 8 个亚基组成,可展示三聚体抗原,如流感 HA 和新冠 S 蛋白,两款铁蛋白基流感疫苗已进入 Ⅰ 期临床。 Lumazine synthase(LS)热稳定性高,适合长效递送,但融合 HIV gp120 时组装困难;E2p 形成十二面体结构,成功展示 HIV gp120 并增强中和抗体的广度和持久性。
计算设计的纳米颗粒如 I53 - 50,通过模拟 BCR 交联的最佳距离(15nm),将 RSV pre - F 的中和抗体滴度提升 10 倍,其基于新冠的疫苗 GBP510 已进入临床。MI3 纳米颗粒通过 SpyTag - SpyCatcher 系统展示多种抗原,但其安全性和 有效性需进一步验证。
(二)广谱免疫的实现:mosaic 与 cocktail 纳米疫苗
Mosaic 纳米疫苗在单一颗粒上精确排列多种抗原,cocktail 纳米疫苗混合展示单一抗原的不同颗粒(图 2)。
Cohen 等人设计的 mosaic - 8 RBD 纳米颗粒展示 8 种 sarbecovirus RBD,诱导的抗体对保守表位识别更强,保护动物免受多种冠状病毒攻击。鼻内递送该疫苗可诱导黏膜免疫,提供持久保护。Liu 等人用遗传算法设计的 mosaic 纳米颗粒,对 16 种流感毒株中的 15 种有交叉反应。但 mosaic 疫苗的抗原展示随机,难以控制位置和比例, quartet 纳米颗粒通过固定抗原比例,用更少成分实现了广谱中和。
Cocktail 疫苗制作简单,如混合不同 sarbecovirus S 蛋白纳米颗粒,诱导的抗体对新冠变异株、SARS - CoV - 1 及蝙蝠冠状病毒均有中和作用。但两种策略都面临生产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三)mRNA - 病毒样颗粒整合:可编程递送
mRNA 疫苗能快速响应病毒变异,但存在递送挑战,脂质纳米颗粒(LNPs)是常用载体,却面临内体逃逸效率低的问题。
病毒样颗粒(VLPs)可通过正电荷内腔装载核酸或佐剂,实现多价展示和长效免疫。mRNA - 病毒样颗粒杂交平台优势显著,如编码寨卡病毒 prM - E 蛋白的 mRNA 在体内组装成 VLPs,诱导高效中和抗体且避免抗体依赖增强效应;狂犬病病毒 mRNA - VLPs 诱导的中和抗体比传统疫苗更广泛持久。
工程化策略拓展了 VLPs 的应用,如 HIV Env 与 SIV Gag 的 mRNA 共递送可形成包膜 VLPs;将 SARS - CoV - 2 S 蛋白的胞质尾与 EABR 融合,借助 ESCRT 通路驱动 VLPs 组装,增强免疫应答。VLPs 还可靶向树突状细胞,如修饰 Sindbis 病毒糖蛋白的 VLPs,显著提升免疫效果。但 VLPs 存在内体滞留和 mRNA 翻译效率低等问题,需优化设计。
(四)表面功能化:精准靶向与免疫增强
纳米颗粒表面工程通过调节理化性质提升靶向性和免疫增强效果,分为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图 4)。
主动靶向利用配体 - 受体相互作用,如抗 CD3/CD4 抗体修饰的 LNPs 靶向 T 细胞,甘露糖修饰的纳米颗粒增强树突状细胞(DCs)的抗原交叉呈递。被动靶向通过优化脂质组成调节表面电荷和大小,实现器官特异性递送,PEG 化可提升稳定性和组织穿透性。
DCs 靶向策略能调控免疫极化,如靶向 XCR1 诱导 Th1 应答和细胞免疫,靶向 MHC - II 分子则偏向 Th2 应答。但需注意受体的非特异性表达可能导致脱靶,补体系统激活和蛋白冠形成也会影响靶向效果, conjugation化学和纳米颗粒特性也需优化。
四、结论与未来展望
广谱疫苗的研发是应对病毒进化的范式转变,需结合抗原设计和纳米递送技术。结构疫苗学、表位工程等抗原设计方法精准靶向保守区域,纳米载体通过多价展示等增强免疫应答,mosaic 疫苗、mRNA - VLPs 等创新应用为广谱保护奠定基础。
未来研究需关注:一是整合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预测保守表位、模拟免疫相互作用,加速疫苗研发,尤其对 ASFV 等缺乏明确保护抗原的病原体意义重大,但需解决数据异质性和计算资源问题;二是开发新型纳米材料和递送策略,如刺激响应型纳米颗粒、细胞外囊泡载体,优化模块化平台实现抗原快速更新,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跨学科融合,结合计算生物学、结构病毒学等,解析病毒进化与免疫识别的关系,推动广谱疫苗从科学理念转化为实际应用。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