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35 岁,今年最后一次申请青基,结果还是没中,未来的科研道路怎么进行?要不要提前转行?
在许多回答中,有一个显得格外刺眼:35 岁拿不到青年,后面拿面上也困难,基本也就该转行了。
35 岁没拿到青年的博士 图源: 图虫创意
是呀,青基只是开始,后面还有面上呢。
没中青基很难,中了青基更难
在古代,宫里皇后娘娘最怕什么?皇帝宠幸却没生儿子。
在当代,高校「青椒」最怕什么?年满 35 还没中青基。
为啥拿这俩类比?因为高校里流传,没中青基的「青椒」还不如不孕不育的皇后。
从秦始皇起,中国古代的皇帝——包括未成年的、追封和并立的——总共 422 位,对应的皇后有 300 多位,其中没有儿子的不在少数。即便如此,没有子嗣的皇后也大多不会被废,顺利成为皇太后,情况基本乐观。
反观高校青年教师,情况就不一样了。
2024 年,全国申报青年基金的人数接近 15 万,创下新高,而资助率只有 15.54%,创下新低。其中医学科学部最低,为 11.50%;生命科学部为 14.74%,同样低于均值。
图片来源:国自然基金委官网
所以,上面那句话还真不是调侃。
王浩博士快毕业时,因导师原因被迫换了新导师,研究大方向没换,但小方向转了,这就搭上2 年的延毕。毕业那年他已年满 32 岁,考虑到就业压力大外加高校里「非升即走」压力更大,他决定先做博后,一边继续积累论文,一边希望能拿个青基,给岗位选择开个好头。
因为换过专业,毫无悬念的,在随后 3 年里他申请青基都没中。没办法,只好直接面上。又一次无悬念的,在博后合同结束的那一年,他的面上也挂了。
对于没有圈子,没有大佬罩着的王浩而言,尽管每年的本子,他都认真撰写,也尽最大努力请专家修改,但每年的评审意见都给的都很虚,也没提什么具体问题,反正就是中不了。他本想出国再做 2 年博后,但家里变故,外加这几年国外位置很难找,他这条路也堵死了。未来何去何从,仍是个未知数。
没中青基的千难万难,中了青基也不是万事大吉。
图源:图虫创意
何凯就属于一开始很顺,但后来掉队的那种人。
何凯博士毕业的时候刚 30 岁,就业时候没留在东部,回老家省会找了个省属高校入职——读完博士,他真的卷不动了,人才引进的合同里写得很明白,一个国家级项目就能过考核。
入职后,何凯压线在第三年拿到青基。照理说,35 岁前拿到青基应该值得高兴,可他却陷入了焦虑和紧张。学校实验条件有限,何凯也没有研究生招生资格,好歹培养了个靠谱的本科生,把青基草草结题。再往后申请面上,三年不中。哪怕中间换过选题,依然还是没戏。
虽然何凯算是留下了,但没有后续的国家级课题,何凯只能做讲师。讲师没办法招研究生,就更申请不到课题。这像是进入了恶性循环。看着每月手里那点工资,何凯不知道自己如何在省城扎根。
像何凯这样的青年教师,在高校里不在少数。很多人认为,有了青基打底,后面按部就班总会中面上的。但事实上,青基只代表能站上起跑线,后面的面上才是独木桥。
为啥面上项目难拿?
面上评审要看的不是科研想法的创新性,而是这种创新性的可能性,没有研究积累又没有完成条件的项目,根本入不得专家法眼。
简单一组数据就能证明以上道理。
图片来源:国自然基金委官网
面上的资助率越来越低已是既定事实,这个趋势还要延续下去。同样在 2024 年,面上项目共收到有效申请近 18.8 万项,整体资助率只有 11.66%,医学口的资助率甚至只有 9.04%,既是历史最低,也是同比最低,可见面上的竞争有多惨烈。
没有青基也能拿面上,情况似乎在好转
在很多高校里,拿了青基却留不下的人越来越多,面上的含金量却没有打折。获得面上项目是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砝码。面上项目的资助额度较大,是许多科研团队维持运转、产出成果的重要资金来源。
而且,获得面上不仅被视为学术界对研究者科研能力的一种认可,也经常是生蛋的那只鸡 —— 一旦有面上项目在手,衍生出其他省部级项目或专项项目就不愁。反过来说,很多科研人员,尤其是 35 岁以上的学者,如果尚未获得面上项目,会感到巨大的生存压力。
先青基再面上自然是好的,可如果没有青基,也不代表不能拿面上。
顾军是那种学术「出身」不好的博士,本硕都在「双非」院校读,博士才到 211 高校,还没博后经历。他入职一个 211 高校,平台条件一般,加上年龄偏大,命中注定他与青基无缘。过了 35 岁,只能申报面上,他试了两年,颗粒无收。
顾军没有放弃,虽然没有基金委项目,但他一直有省部级项目在手,论文发得也不错,还评上了副教授。通盘算下来,他这几年还是积累了不少经验。40 岁时,他把之前用过的本子全都放弃了,根据这几年自己对选题的新理解重新撰写申报书。第一年还是没中,但收到评委很多意见,他认真修改,终于在第二年获得资助。这时,顾军已经 42 岁了。
有时候,做事情也不能想太多。一条道走到黑,最后到底能不能见光明,只有走了才知道。
尽管 2024 年面上资助率从前一年的 16.99% 断崖式降至 11.66%,但可能也有点好消息。
不同机构的网友分享本单位立项情况,似乎基金委在面上项目中开始向更年轻的学者倾斜,获得立项的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三四十岁,50 岁以上的很少。
这个变化与国家的意志和基金委的倡导相匹配,但究竟会是「大器晚成型」科研人员的好兆头,还是会加深的学者们的「年龄焦虑」,咱们只有边走边瞧了。
面对困境该怎么办
拿不到基金委项目,并不代表不优秀,很大原因是过于内卷。尽管多次受到政治的影响,美国 NSF 的资助率总体保持在高位,2024 年达到 26%。
图片来源:国自然基金委官网
幸运的人总是少数。以青基和面上的资助率来看,手里颗粒无收的才是大多数。
回到开头的问题,该怎么办?
简单说,可以适度紧张,给自己点紧迫感,但是不要慌,更不要焦虑 —— 慌也没有用,焦虑更有害。这时候最需要做的,是认真审视和规划一下未来的科研道路。
首先,不要着急放弃。反正最糟糕也就这样了,当下要做的,是强化自身,只要还有机会,就做好再次冲击的准备。
精心打磨本子自然必不可少,但也别只顾着写,一定要认真研究基金申报指南和评审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和完善。有条件的话,请教有经验的同事、前辈或寻求他们专业的建议,无非就是搭进去点人情和钱财。
夯实自身研究基础也很重要。研究工作不能停,主动产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把前期研究的实验做扎实。这是说服评审专家的关键之一。
当然,也可以主动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合作关系,加入已有的优秀科研团队,借助团队的力量提升自己。
其次,积极拓宽项目来源,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国家级的项目很多,也不是只有国自然,比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项目。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机构对项目级别的认定不同,一定要提前了解。
就算一时之间难以在国家级项目上有所突破,也可以先申请省自然和其他省部级课题。有省部级课题在手,经费有来源,业绩有保障,更是冲击国家级项目的支撑。
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承接横向课题也很好。既能解决经费问题,又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还能积累实际应用经验。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以上措施都没有奏效,那就得做好准备,调整职业发展的重心。
机构的评价体系现在普遍比较多元化,科研搞不动,不妨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或考虑转向科研管理、实验室技术平台服务等科研支持岗位,这些岗位同样需要懂科研的人才,而且职业稳定性相对较高。
实在不行也可以转换职业赛道,进企业搞研发,或干脆自己创业。后者千万千万要考虑清楚,大环境不好,创业需谨慎。
最后,不管如何选择,良好的心态与健康的身体始终是革命的本钱。在科研压力和日常生活之间找到支撑点和平衡点,维护身心健康,是圆满人生必要的基础建设。
总之,理性看待国家级项目,有了更好,没有也不能否定自己的价值和努力。
结尾
青基也好,面上也罢,能中最好,不能中,也不是世界末日。
未来的路在自己脚下,不跟命运赌气,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吧!
*注:为隐私计,文中涉及人物皆为化名。
参考资料:文中素材除标注来源外,皆来自各大自媒体平台网友分享。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2501】染色体分析方法汇总
【2502】国自然中标标书模板
【2503】WB 实验详解及常见问题解答
【2504】DeepSeek 论文写作常用口令
【250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响因子(2025 年最新版)
【2507】130 种实验室常用试剂配制方法(附全套资料)
【2508】常见信号通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