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广西钓友@龙州上金联江钻井队
广西钓友直接钓出 "刀鳅老祖",比棒槌还粗的体型,直接把网友看傻了!不敢相信这玩意竟然能长这么大!
近期,广西一位钓友@龙州上金联江钻井队,在网上晒出的视频,简直刷新了大家对刀鳅的认知—— 一条巨型刀鳅躺在地上,男子将手臂放在它一旁进行对比,它最粗的地方比成年人的手腕还壮,比家里面用的擀面杖还要粗。
为啥刀鳅能长这么大?
要知道,平时咱们钓上来的刀鳅,顶多也就手指头粗细,10几厘米长就算大的了。去年广西另一位钓友钓到1.3 斤的刀鳅就已经引起轰动,如今这条刀鳅恐怕得有2-3斤重,难怪有网友看后表示:不敢相信这玩意能长这么大!甚至认为这可能是模型,或者是AI生成的。
说实话,要不是我看到这条在地上乱蹦的刀鳅,我也不敢相信。
像北方地区,小时候刀鳅的数量也不少,那时候钓鱼的时候经常能钓到它们,顶多有指头粗细,它背鳍上那排锋利如锯的尖刺,让70-80后一代又爱又恨。
几十年前,这种鱼在河里还算常见,但数量并不多。
那时候钓鱼最怕的就是刀鳅鱼,特别是水下多乱石的地方。中了刀鳅像挂底,鱼线一不小心就扯断了。
它上钩率极高,一旦咬钩,浮漂轻点几下就会猛地一下斜着下沉,起竿时它已经百分之百地把钩吞进肚子里。只不过它背上的刺有点扎手,而且是它越扭动身体的时候,那个刺好像竖起来的感觉,反正我记得当时钓到这种鱼的时候,就用树枝按着把鱼钩取下来,然后直接丢在一旁。
对比一下,广西男子钓到的这条刀鳅,个体大小估计是我们这里的十几倍。
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偏差?难道只是因为地域不同的问题?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我在网络上搜了“巨型刀鳅”四个字,没想到超出我的想象,“胳膊粗”的刀鳅数量并不少,有的竟然长达50-60厘米,数量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等地。
我这辈子见过的刀鳅,都没这条大!
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两种刀鳅绝对不是同一个品种,顶多算是近亲,否则体格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此时,我的任务就是把这件事弄清楚,然后给网友们一个交待,毕竟咱不能只看热闹,不看门道。我写文章的目的也在于此,让网友们在看热闹的过程中,也能涨点知识。
经过查阅资料对比,我发现问题的端倪。平时我们见到那种体型比较小的刀鳅,学名为“刺鳅”,通常在25厘米以下。
而出现在文章开头的这条“刀鳅老祖”,应该是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在两广一带,被称为:纳锥、石锥、粗麻割、猪麻锯等。
由于二者在外形上很相似,所以大家习惯统称其为刀鳅。其实后者的名字上多了一个“大”字,因为它的体型确实够大。
刺鳅和大刺鳅确实长得十分相似,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区别。
首先就是体型,刺鳅体型相对较小,成年体长多在15-25厘米之间,体色较浅,斑纹相对细腻。而大刺鳅则是个“大块头”,体长可达50厘米以上,体重也能达到普通刀鳅的数倍,体色更深,斑纹更加明显,有的纹路看起来像是“蟒纹”。
除了体型差异,两者在背鳍刺数量上也有区别。刺鳅背鳍通常有16-20枚分离的硬刺,而大刺鳅的背鳍刺更多,可达33枚左右。
不管是刺鳅还是大刺鳅,对水质要求较高,它们在自然水域中的数量,相比几十年前少了很多。一位广西网友回忆称:小时候,大概三十多年前经常看见村有个老人,常年在水库打鱼为生,一斤到二、三斤刀鳅,都是这种货,现在都是一二两重、半斤算是天花板级别了,人多了它们跟本来不及长大……
不过,近年来随着生态的改善,加上对电捕鱼、绝户网等捕捞行为的制止,鱼类的生存环境相比之前好了很多,体型也随之变大。像上面这种大刺鳅,能长到手臂粗也不意外。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这些个体异常大的刺鳅,会不会是养殖场逃逸到自然水域的?也不排除有这种情况,毕竟现在需求旺盛了,养殖刺鳅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说有没有这个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