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61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81岁的王奶奶最近总觉得左脚麻麻的,晚上睡觉时还不时抽筋。她以为是年纪大了,血液不通畅,忍一忍就过去了。
但一次早晨起床时,她突然觉得左腿无力,差点摔倒。家人赶紧将她送到医院,结果检查发现:下肢动脉已经严重堵塞,险些发展成静脉血栓。
医生说,如果再晚几天,很可能面临截肢风险。
血栓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往往悄悄潜伏在身体里,而手脚,可能是最早发出“警报”的地方。
一、血栓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这么“致命”?
血栓,简单来说,就是血液在血管中异常凝结形成的“块状物”。它就像是血管里的“堵车事故”,一旦堵住关键部位,比如脑血管、肺动脉、下肢大血管,就可能引发脑梗死、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每年因血栓性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300万人以上,远超癌症。
更可怕的是,很多血栓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其实身体早已在“报警”。
二、血栓来临,手脚先知!4种表现别忽视
许多血栓的早期信号,都会体现在我们的手脚上。以下4种表现,如果经常出现,建议警惕血管是否已经堵塞。
1. 手脚经常发麻、刺痛
有些人睡觉醒来,手指或脚趾麻木刺痛,以为是“压到了”。但如果这种感觉反复出现或持续时间较长,要警惕是否是血管内血流不畅。
尤其是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手脚末端供血不足。
2. 四肢冰凉,温差明显
天气不冷,但双脚却像泡在冰水里?这可能不是“体寒”,而是血液循环受阻。
正常情况下,血液流动可以保持体温恒定。如果血管被逐渐堵塞,手脚远端得不到热血供应,就会出现发凉、发白甚至发青等现象。
3. 走路腿疼、脚抽筋
这并非简单的“缺钙”或“劳累”,很可能是下肢动脉狭窄信号。
医学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走路一段时间就腿疼,休息后缓解,继续走又疼。这是一种典型的动脉硬化闭塞症表现,严重时甚至会形成动脉血栓。
4. 手脚莫名肿胀,按压后凹陷
如果一只脚或一侧小腿莫名肿胀,甚至连袜子印都很明显,要警惕深静脉血栓。
尤其是长时间坐车、卧床、术后恢复期人群,血液流速变慢,容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进入肺部,还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三、为什么血栓越来越多?4类人群要特别小心
血栓并不是老年人“专属”,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也被“盯上”。以下4类人群风险更高:
久坐不动:长时间坐办公室、打游戏、坐飞机,腿部血液流速变慢。 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 吸烟饮酒:尼古丁和酒精会刺激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稠度。 术后或产后人群:身体恢复期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减缓。
四、如何预防血栓?医生的建议就四个字:通、动、控、查
通:保持血管通畅,首先从饮食做起。少吃高脂、高糖、高盐食物,多吃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橄榄油等。
动:每天适度运动,哪怕只是快走30分钟,也能激活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积。
控:控制“三高”是关键。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防止血管内皮受损。
查: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病史者,应每年做一次血液凝血功能检查,必要时进行下肢静脉彩超等评估。
五、结语:别等血栓“爆发”才后悔
血栓就像沉默的杀手,来时无声,但一旦“爆发”,后果往往难以挽回。
手脚的变化,其实是身体给你的“预警信号”。如果你发现近期经常腿麻、脚凉、走路腿疼,就不要再拖延。早一步检查,可能就多一份安全。
别等身体出事,才去关注血管健康。从现在开始,关注每一次“微小”的异常,就是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参考资料: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指南(2022年版)》. [3]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专家访谈:如何识别血栓早期信号?健康时报.2023年8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