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长蒋万安公开反对“一国两制”,不过,近日将率领4人访问大陆,而大陆也明确了10个字作为回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年一度的“双城论坛”今年轮到上海举办,按照惯例都是在7、8月份举行,不过,岛内7、8月份正执大罢免的关键时段,国民党也不敢贸然触碰两岸议题,因此,“双城论坛”延后至9月,蒋万安将率领国民党籍吴世正、曾献莹、柳采葳,民众党籍张志豪于9月25日登陆上海,9月27日返回台湾。
“蒋”这个姓氏,是蒋万安走进两岸交流场最特殊的一张入场券,同时也是一副沉重得让他几乎无法呼吸的枷锁。
大陆的舆论和民众之所以对他抱有特殊关注,其底层逻辑源于一种历史性的期许。毕竟,他的曾祖父与祖父,在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分裂的立场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定位。这份血脉传承,让许多人期待他能有所继承。
现实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断裂感。就在2023年7月,他的父亲蒋孝严在宁波还曾明确表态,高声疾呼“两岸同属一中”、“永远是中国人”。这番话语掷地有声,情感饱满,像是在替儿子补上某种宣言。
可当话筒递到蒋万安面前,面对父亲的言论,他却选择了回避,一句轻描淡写的“专注市政”,便将这份沉重的家族遗产轻轻推开。这种对比,鲜明地勾勒出两代人之间立场上的巨大鸿沟。
再看他本人在2023年5月首次系统阐述的两岸主张,那套“二反、三不、三要”的论述,听起来面面俱到,实则充满防御性。他明确了自己“不做什么”——反对“一国两制”与“台独”,不挑衅、不引战。但这恰恰回避了更关键的问题:他到底“要做什么”?是否要继承祖辈追求统一的未竟事业?
这种模糊策略,显然未能满足对岸的期待。在一些舆论看来,这非但不是智慧,反而是整个国民党懦弱的缩影,一种试图“左右逢源”却可能两头皆失的政治算计。
为了从复杂的政治光谱中找到一个安全出口,蒋万安打出了一张看似万无一失的牌——“务实市长”的人设。他的算盘很精明:将经济民生议题推到前台,把敏感的政治原则暂时搁置,以此争取岛内民众和工商界的最大公约数。
看看今年双城论坛的议程设置,便能清晰地看到这条脉络。论坛主题定为“AI与城市治理”,具体讨论的也都是轨道交通、科技医疗、高龄社会这类高度去政治化的民生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意在营造一种“只谈合作、不谈其他”的氛围。
在经济议题上,他表现得尤为积极主动。今年1月,当大陆宣布恢复部分赴台团队游后,他立刻表示“乐见其成”,并反过来敦促民进党当局要“接住善意”。这种姿态,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为市民福祉奔走、为经济发展着想的实干家。
他的做法,也确实拥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台湾工业总会发布的“2025工总白皮书”中,就充满了对民进党“非红供应链”政策的批评,认为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台企利益,并急切呼吁恢复两岸交流。从这个角度看,蒋万安此行被工商界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
民生这张盾牌,真的能挡住所有政治的利箭吗?大陆方面给出的回应清晰而坚定。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反复强调的十个字前提——“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这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大陆欢迎并积极推动城市交流,但这扇大门是有门槛的,所有交流都必须建立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之上。大陆拒绝将经济与政治进行彻底切割,这意味着,蒋万安试图用民生绕开政治的精明算盘,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根本性的挑战。
蒋万安的许多言行,如果放在岛内复杂的政治生态中审视,就会发现其背后都是一场场精准的“立场表演”,这是他在多方势力夹缝中谋求生存的必要之术。
就在不久前的7月“汉光演习”中,他以指挥官的身份,陪同赖清德一同视察。期间,他高呼团结守护家园,并特别提出了“枪口绝不对内”的说法。这一行为在岛内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他是在向绿营靠拢,努力撕掉自己身上的“亲中”标签。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履行市长职责的本分。
但无论如何,这一幕无疑是演给台湾内部看的,意在安抚绿营的疑虑,展示自己“保台”的立场。可这番话传到大陆网友耳中,却引发了巨大的质疑:“枪口不对内,那对谁?”
而在双城论坛代表团的组建过程中,他的政治手腕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9月10日的抽签环节,民进党议员集体缺席,摆出了一副“保持距离”、不愿与大陆沟通的姿态。最终,成行的五人代表团,由蒋万安本人,加上国民党三位议员(吴世正、曾献莹、柳采葳)和民众党一位议员(张志豪)组成。
这巧妙地将局面塑造成了“蓝白合力务实处理两岸关系”的正面形象,而将民进党置于破坏交流的对立面。这不仅巩固了他在蓝营内部的地位,也向外界展示了在野阵营的某种团结姿态。蓝营议员曾献莹甚至公开表达了担忧,怕民进党当局会在行政审批上“从中作梗”。
他亲率代表团赴会本身,也是在向大陆释放一种“愿意交流”的善意。但通过在核心立场上的模糊,他又在小心翼翼地试探大陆在政治前提上的容忍度究竟有多大。
这种在多方势力间走钢丝的表演,风险极高。因为它难以换来任何一方真正的信任。对大陆而言,他“保台”的言行削弱了交流的诚意。而对绿营来说,他踏上大陆土地的行为本身,就已经是“通敌”的原罪。
回过头看,蒋万安在双城论坛舞台上展现的三重人设,其实是台湾中生代政治人物在巨大历史与现实压力下,一种典型的“模糊的艺术”。
他想利用“蒋家后人”的身份,获得与大陆对话的独特资本。又想以“务实市长”的身份,为自己积累实实在在的民生成绩。同时,还必须扮演好“台湾政治家”的角色,在岛内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站稳脚跟。
这种试图让各方都不得罪的策略,最终可能导致的是方向的彻底迷失。两岸关系的根本性问题,从来都无法靠“绕道走”来解决。当大陆方面已经明确划出了一道“非A即B”的选择题时,蒋万安和国民党却始终想给出第三个选项。
这一次的双城论坛,其真正的成果,恐怕不只在于签署了多少合作项目,更在于蒋万安能否在他这三重人设的剧烈冲突中,给外界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否则,他从上海带回台北的,或许只是媒体版面上一时的掌声,而非一条能够通往长远和平的坚实路径。历史终将抛弃所有试图“模糊过关”的策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