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发布的重点监控药品名单中新增了银杏叶提取物,这在临床圈子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患者拿着这个名单来问我:这种药不是保健品吗?吃了多年,怎么突然成了“重点监控”?
我理解他们的疑惑,因为这类药物的“印象标签”,常常是温和、天然、益脑,却忽视了背后潜藏的药理风险和临床不确定性。
我曾接诊过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服用了含银杏叶提取物的复方制剂数月后出现牙龈频繁出血、头晕,起初以为是高血压波动,后来发现凝血功能轻度异常。
追问用药史才发现,她一直在服用银杏叶相关药物,同期还在吃阿司匹林。两者叠加,抗凝作用被放大,这在老年人群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点。
银杏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是银杏黄酮和萜内酯,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氧化和微血管扩张等作用。理论上,它对脑部供血不足、轻度认知障碍有一定的帮助。
但问题出在剂量、个体差异和与其他药物的联用上。许多患者并不清楚,银杏叶提取物本质上是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并非“天然就无害”的补品。
在药理机制上,银杏叶成分被证实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这一点与华法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有重叠机制。
如果患者本身就有心脑血管基础病,正在服用抗栓药,再叠加银杏制剂,出血风险会显著上升。临床研究显示,银杏相关制剂引发出血事件的风险增加约1.6倍,尤其是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的发生率更高。
不少患者误以为这是“植物药”,可以长期服用,甚至自行加量。这是极其危险的。有研究统计,在某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中,约有12%的老年患者因不当使用银杏类药物出现用药相关不良反应,多数表现为头痛、心悸、皮疹、出血倾向等。
医生们常说一句话:再天然的药,一旦进入血液循环,就要接受人体代谢系统的严格考量。有人会问,那是不是只要不合并其他抗凝药就安全了?其实也不是这么简单。银杏叶提取物对肝药酶系统有一定诱导作用,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速度,造成血药浓度异常升高或下降。
特别是在服用降糖药、抗癫痫药、某些精神类药物的患者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我们在临床上还观察到一个现象:部分患者在服用银杏叶制剂后,出现认知反而下降、焦虑加重的情况。这并不矛盾。银杏黄酮虽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但也可能通过影响中枢递质水平,诱发神经兴奋或睡眠紊乱。尤其是本身就有焦虑或轻度抑郁倾向的老年人,反而更容易出现波动。
银杏叶提取物在肿瘤领域的研究存在争议。早期研究曾提示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潜能,但近年的临床数据并不支持其作为辅助治疗。
部分动物实验甚至提示,在某些激素依赖型肿瘤模型中,大剂量银杏提取物可能存在促进生长的风险。虽然这些研究还未形成定论,但作为医生,我倾向于对这类药物保持谨慎态度,尤其不能盲目用于肿瘤患者。
再说回重点监控的意义。这并不代表药物要被禁用,而是提醒医生和患者:这种药物存在过度使用、适应症不清、风险认知不足的问题。
监控的目的,是为了促使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潜在危害。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和非专业渠道,这类药物往往被包装成“益智神药”,误导了不少老年人群。
我要强调一点:银杏叶提取物并非无效药,在特定适应证下、经过医生评估后,短期、规范使用是可以考虑的。关键在于,不能将其视为长期保健品,更不能与其他药物交叉使用而不加管理。
临床上,针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短暂性脑供血不足等人群,短期规范治疗是有数据支持的。但一旦超出剂量、时间或适应证框架,其风险就会迅速上升。
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年人群体,若考虑使用银杏叶制剂,一定要先做凝血功能评估、肝肾功能检查,并与主治医生讨论药物交互影响。不要轻信药店推荐,也不要根据亲友经验自行启用。药物使用是高度个体化的过程,别人的“有效”不等于你的“安全”。
我还想提醒女性患者,尤其是正在服用避孕药或雌激素替代疗法者,银杏叶提取物可能影响激素代谢路径,存在干扰避孕效果或激素水平波动的可能。这类交互作用往往被忽视,但在临床上确实观察到了相关案例。
国内外多个大型药物警戒数据库均已将银杏叶提取物列为需特殊注意的草本制剂。法国国家药监局早在2012年就发布过针对银杏制剂的用药警示,指出其在抗凝药物使用者中的出血风险。我国此次将其纳入重点监控,也可视为一种对国际药物安全标准的接轨。
对于已经长期服用银杏叶提取物的患者,我建议不要突然停药,而是与医生沟通后逐步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方案。药物的退出和替代同样需要策略,不能一刀切。
特别是那些将其当作认知功能保健药的患者,一旦中断后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减退等情况,更需要结合其他认知干预手段,而不能依赖单一药物。
银杏叶提取物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天然”与“风险”的典型案例。在药品与保健品的模糊地带,它曾被寄予厚望,也曾被过度神化。现在,它被纳入重点监控,不是要否定它的全部价值,而是提醒我们在使用它时,必须回归医学本质——权衡利弊、个体评估、科学决策。
一个药物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被宣传得多神奇,而在于它被如何正确使用。银杏叶提取物不是“洪水猛兽”,更不是“万能神药”,它只是一个有作用机制、有副作用谱、有使用边界的药物。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药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误解与滥用。
从监管角度看,重点监控并非打压,而是推动临床用药回归理性。药监部门的每一次调整,其实都是对真实世界用药数据的回应。对我们医生而言,这是一个重新审视常规用药习惯的契机;对患者而言,则是一次提升健康素养的机会。
健康从来不是靠某一种药物维持的,而是靠系统性的评估和长期的管理。银杏叶提取物被“盯上”,或许恰恰是我们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了。
[1]王颖.银杏叶提取物临床应用现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2,38(6):810-815. [2]李志明.银杏叶制剂与抗凝药物联用的安全性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21,24(3):312-315. [3]陈晓芳.银杏叶提取物致不良反应的机制及管理策略[J].现代医药卫生,2023,39(4):527-53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