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ymq120@yeah.net 对于来稿,默认为原创
导语:菜单可以标准化,但诚信必须 "现做",透明才是最好的生意。
家人们谁懂啊?最近餐饮圈的瓜比娱乐圈大瓜还刺激——罗永浩和西贝掐了三天,从“预制菜含不含防腐剂”吵到“后厨是不是明档”,最后竟等来国家卫健委甩王炸:预制菜国标草案过审了!
作为一个每月至少下三次馆子的普通人,这三天我刷着微博,手机电量从100%掉到1%,心里直犯嘀咕:以后下馆子,到底该信菜单上的“现炒”,还是得自己带个显微镜看食材?
01
故事要从9月10日说起。
那天罗永浩发了条微博,直戳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这话像往热油里泼了瓢水——西贝瞬间炸了。
创始人贾国龙连夜晒出罗永浩5人15道菜830元的账单,喊冤“100%现场制作”,甚至放话要起诉“损害商誉”。
可网友哪买账?评论区全是“蹲后厨”的声音。
结果西贝开放全国门店直播,镜头一对准操作间,眼尖的网友立刻截到了保质期18个月的鲈鱼、24个月的西兰花——这哪是现做厨房?活脱脱一个冷冻食材仓库啊……
更戏剧的是,罗永浩悬赏10万征集证据,转头自己直播晒西贝后厨:解冻、切配、兑料水、电磁炉加热……超10万人在线围观,弹幕全是“原来‘现炒’是这么个现法?”
到了第三天,舆论彻底反转。
超80%网友站罗永浩,西贝日营收暴跌200万-300万,外卖订单直接腰斩。老乡鸡默默把“菜品类型”标得明明白白,连吉祥馄饨、朱光玉火锅这些同行都跳出来说“我们支持透明”——这架吵到最后,消费者成了最大的赢家。
02
就在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时,9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悄悄过了审查。
这草案有多狠?核心就八个字——“身份合法,配料干净”。
具体来说:
必须工业化预加工(不是切个菜、洗个碗就算);
必须二次加热或彻底熟制才能入口;
零容忍防腐剂(敢加的直接凉凉)。
至于中央厨房给自家门店配送的半成品、连锁便利店里的速冻包子、飞机餐里的盒饭,统统不算。
更关键的是,草案明确要求:餐饮门店要是用了预制菜,必须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菜单标、点餐页标、店里显著位置标,藏得再深也不行!
消息一出,罗永浩秒转微博:“太好了,万众期待!我反对的不是预制菜,而是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西贝那边,被问到会不会在菜单上加预制或现炒标签,公关部回了一句“等标准落地,我们第一时间执行。”
03
现在回头看,这三天根本不是“罗永浩vs西贝”的私人恩怨,而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到“合规时代”的缩影。
过去十年,预制菜像个“隐形人”:餐厅用它省人工、控成本、稳口味,消费者却连自己吃的是“现炒”还是“冷冻复热”都不知道。
有人说这是“科技与狠活”,有人说这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但不管怎样,消费者的知情权不该被当成“薛定谔的猫”。
现在国标要来了,规则终于清晰了:
餐厅可以用预制菜,但必须明示;
预制菜可以有,但必须“干净”(不加防腐剂);
消费者可以选择,但必须先“知情”。
这不是“反预制菜”,而是“反套路”。
就像网友说的:“菜可以预,规矩不能预;味可以调,良心不能调。”
04
72小时的争吵,最终以国家队的入场收尾。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当“明示预制菜”从道德倡导变成法律义务,当“现炒”不再是营销噱头,当消费者终于能对着菜单理直气壮问一句“这菜是现做的吗?”
我们期待的从来不是“消灭预制菜”,而是“预制菜能光明正大地站在阳光下”。毕竟,吃进嘴里的东西,最贵的从来不是食材,是“安心”两个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