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4年生的,今年刚好41岁。打小在县城长大,靠着“做题”这条路,从中考、高考到考研,一步步挤到一线城市。
曾经我以为,学历是我攥在手里最硬的筹码,能帮我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可如今再摸这“筹码”,只觉得硌得慌——12年的婚姻没散,却也没了甜,只剩“搭伙过日子”的实在;
我在民企当小主管,管着三五个人,向上要扛KPI,向下要哄着95后、00后别摆烂;妻子前两年从金融业被裁,投了上百份简历,猎头回得越来越少,连个面试机会都成了稀罕物。
不是没动过“折腾”的念头:去小公司降薪做,去二三线城市重新开始,甚至辞职创业干点“真正有用的事”。
可每次聊到最后,都会卡在同一个问题上——“我们还能输得起吗?”话一出口,空气就沉了,谁都答不上来。
01,生活:一张越绷越紧的弓,不敢断
现在的生活,像张拉到极致的弓,我天天攥着弦,生怕一松就断。
房贷是最沉的那块石头。还有18年要还,每个月雷打不动一万六。前阵子利率降了点,我跟妻子算了算,一个月能少还两百多,可再看剩下的本金,厚得像块砖头,那两百多连层灰都刮不掉。
发薪日那天,我第一件事就是把房贷划走,剩下的钱再掰成几份:孩子的补习费、父母的药钱、柴米油盐,最后能落到自己身上的,也就够买几包烟、几盒褪黑素。
孩子今年10岁,上四年级,奥数、英语、钢琴一个都不敢少。我不是不知道“鸡娃”没用,也心疼他周末连轴转,可我更怕“不鸡”——身边的家长都在拼,你不拼,孩子连现在的圈层都保不住。
上次开家长会,班主任说孩子最近有点不合群,我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是不是我逼得太紧了?可不逼他,以后怎么办?”
父母那边更是揪着心。我爸去年查出来脑梗,我妈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县城医院的水平有限,我想把他们接来,可家里就两居室,孩子住一间,我们住一间,根本腾不出地方;
想送养老院,好点的一个月要八千多,我们哪掏得起?只能每周跟他们视频,让老家的表姐帮忙盯着,每次挂电话前,我妈总说“别担心,我挺好”,可我知道,她是怕给我添负担。
上个月我妈药快没了,我转钱的时候多转了两千,她又给我退回来一千五,说“够了,你那边用钱的地方多”,看着那条转账记录,我鼻子酸了半天,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至于我和妻子,早就没了年轻时的劲儿。我夜里开始吃褪黑素,不吃就睁着眼到天亮;
她悄悄在抽屉里放了抗焦虑的药,我看见过一次,没敢问。我们也不吵架了,不是感情好了,是吵不动了。
每天说话像走流程:“孩子明天要带水彩笔”“你妈下个月药费该续了”“下周我加班,你去接孩子”,没一句多余的话,也没一点情绪起伏。
02,工作:一场戴着面具的扮演,不敢停
我这“小主管”的头衔,说起来好听,其实就是天天戴着面具“演戏”——在老板和下属之间来回横跳,哪边都不敢得罪。
老板开会总提“增长”,可资源就那么点,我手里没兵没枪,怎么搞增长?只能熬夜改PPT,把“业绩持平”包装成“阶段性稳健发展”,把“客户流失”说成“优化客户结构”;
下属呢,95后、00后要“工作意义”“个人成长”,我给不了晋升,也给不了高薪,只能买杯奶茶、说几句好话哄着,怕他们一摆烂,我的KPI就彻底崩了。
有时候看着自己做的PPT,听着自己嘴里蹦出来的“战略”“复盘”,都觉得可笑——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可我知道,“做得像”比“做得对”更重要,至少能让我保住这份工作。
妻子以前在一家股份制银行做对公信贷,干了15年,从柜员做到客户经理,再到部门副职,手上有资源,说话也硬气。2022年那波行业“优化”,她没逃掉。
赔偿金拿了N+3,听起来不少,可扣完税也就够还一年半房贷。刚开始她找工作还挑,非“总”字辈的岗位不去,说“干了这么多年,总不能越混越差”;
后来没了底气,说“经理岗也行,能发挥经验就好”;现在,她跟我说“只要给五险一金、月薪过万就干”,可连这样的机会都少得可怜。
她也试过转型:卖过保险,跟客户磨了半个月,最后人家说“你这不像卖保险的,太实在”;做过跨境电商,进货的钱砸进去了,货压在仓库卖不出去;还考了心理咨询师的证,可刚入行没经验,根本没人找她咨询。
现在她在一家民企做“金融顾问”,名头听着体面,其实就是卖理财拿提成。每天早上,她都要在朋友圈发几条理财广告,发之前总跟我叹气:“我感觉自己像个骗子,这些产品我都不敢让我妈买。”
有次她跟客户聊到半夜,客户还是没下单,她回来坐在沙发上,一句话都没说,我递了杯热水,她接过来,手都是抖的。
03,关系:一间没人敢点灯的屋子,不敢望
我们现在很少聊过去,也不敢谈未来。
不谈过去,是怕对比。以前她穿白衬衫在银行柜台数钱,我在考研教室里啃冷包子,那时候我们挤在出租屋里,吃泡面都觉得香;
第一次去旅行,我们买了硬座票,在火车上挤着睡了一晚,她靠在我肩上,说“以后我们要在这城市有个家”;
那时候我们总说“只要努力,就能留下来”,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可现在再提这些,只会更难受——家是有了,可日子怎么就过成这样了?
不敢谈未来,是怕失望。以前我们还会聊“等孩子大了,去云南开个民宿”,现在一说起这话,两个人都沉默。
我们都知道,那是抖音里的童话,开民宿要本钱,要客源,我们既没本钱,也输不起;也说过“大不了回老家考公务员”,可转头就想起“35岁以下”的门槛,我们早就超龄了。
last month,我跟她聊起“我们还能熬到50岁吗”,她半天没说话,最后说“先熬到下个月吧,你部门不是说还要裁一个人吗”。
现在我们聊的,全是“眼前的事”:“儿子班主任说他不合群,明天要去学校一趟”“你爸的复查结果出来了,医生说要加种药”“我这个月绩效可能不太行,奖金要少了”“我们这个月能不能少花点,留点钱备用”。
这些话像石头一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可除了这些,我们不知道还能聊什么。
有天晚上,孩子睡了,我们坐在阳台抽烟(我平时很少让她抽烟,那天没拦着),她突然说:“你还记得我们刚结婚的时候,你说要让我过上好日子吗?”我愣了一下,说“记得”,她笑了笑,没再说话。
那天的风有点凉,我看着楼下的路灯,觉得我们的日子就像那路灯下的影子,看着有轮廓,其实一片模糊。
04,清醒着痛苦的一代人,不敢停
我知道,我们不算最惨的。我们有房(虽然还在还贷)、有车(虽然是辆开了五年的国产SUV)、有学历、有社保,不是“灵活就业”,不是“滴滴司机”,也不是“外卖骑手”,我们只是“还没掉下去”的那一批人。
可我也越来越清楚,“还没掉下去”不等于“不会掉下去”——我看着曾经的同学,有的移民了,有的升职了,有的离婚了,还有的突然猝死在工位上。
我不敢羡慕那些过得好的,也不敢同情那些掉下去的,只能一天比一天更沉默,一天比一天更小心。
有人说我们“懒”“蠢”“不努力”,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不是。
我们只是刚好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赶上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末班车,以为能跟着享点红利,却撞上了增速放缓;在房价暴涨前掏空六个钱包买了房,以为是“资产”,却成了压身的房贷;
把娃生在了“最卷”的一代,想让他轻松点,却不敢松劲;到了35岁以后,又遇上行业整顿、AI崛起,成了“被优化”的目标。
我们不是失败者,只是“没被时代选中”的人。
现在的我们,还在熬。不是因为有希望,是因为“不敢停”——不敢离婚,因为一个人更撑不起房贷、孩子和父母;不敢辞职,因为辞了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不敢生病,因为医保报完,剩下的钱还是能把我们压垮;甚至不敢死,因为孩子还没长大,父母还没送走。我们活着,不是因为相信未来,是因为“不能让现在崩溃”。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熬。像我这样84到88年出生的“小镇做题家”,太多人都卡在“上不去、下不来、死不起、活不动”的夹缝里。
我们没经历过父辈的贫困,却承受着中年的重压;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却做不到;我们经历过好日子,却回不去;我们承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却没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们是清醒着痛苦的一群人,不是不想改变,只是不知道还能怎么变。
有时候我会想,等孩子长大了,他会不会理解我们现在的难?或许会吧,或许不会。但不管怎样,我们还得接着熬——明天太阳升起来,房贷要还,孩子要送,父母要牵挂,班还要上。
这就是我们的中年,不悲壮,却满是辛酸;不绝望,却满是迷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