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妇科肿瘤专家委员会. 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妇科肿瘤领域应用的临床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5, 47(7): 635-644.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41105-00477.
摘 要
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作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是妇科肿瘤主要治疗手段,但均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妇科肿瘤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实体瘤患者,进而可能增加严重感染风险,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有效预防和管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保障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关键。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显示,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价值。共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首先对妇科肿瘤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常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进行概述,指出其可能影响肿瘤治疗效果,并对长效G-CSF进行了系统介绍,包括目前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主要药物。随后,对于长效G-CSF在预防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形成相应的推荐意见。此外,针对长效G-CSF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差异,共识分别进行了梳理与建议。对于长效G-CSF的推荐剂量和用法,也结合最新相关文献报道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明确的推荐意见。同时,共识还对长效G-CSF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管理策略进行了系统性评估。共识旨在推动妇科肿瘤治疗中长效G-CSF的规范化应用,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临床共识
化疗和放疗是妇科恶性肿瘤的经典治疗方法。一项基于人口学的研究预测,预计至2040年,中国每年首疗程化疗患者将增加到420万例。骨髓抑制是放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对于化疗或放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目前处理原则基本一致,本文以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CIN)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ebrile neutropenia, FN)为例进行阐述和分析。CIN/FN会增加侵袭性感染的发生风险,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导致化疗的减量或延迟,并且延长住院时间,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脓毒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研究显示,超过1/4的妇科肿瘤患者经历过CIN,其中近一半的患者需要通过减少化疗剂量或延迟治疗以应对CIN。
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是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用于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药物,目前主要包括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GSF)及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c(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Fc fusion protein, rhG-CSF-Fc)融合蛋白。基于多项循证医学证据,长效G-CSF已在妇科肿瘤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应用长效G-CSF存在延迟用药或提前停药的情况。为了规范长效G-CSF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确保妇科肿瘤患者临床获益,特制定《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妇科肿瘤领域应用的临床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基于循证医学并借鉴部分德尔菲法程序,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对国内外截至2024年8月25日关于长效G-CSF的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并评估其在妇科肿瘤领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中文文献检索主题词为“妇科肿瘤”“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培非格司亭”“硫培非格司亭”“拓培非格司亭”“艾贝格司亭α”。英文文献检索主题词为“gynecologic cancer”“gynecologic tumor”“gynecologic oncology”“gynecologic malignancy”“ovarian cancer”“cervical cancer”“endometrial cancer”“PEG-rhG-GSF”“pegylated rhG-CSF”“long-acting G-CSF”“pegfilgrastim”“mecapegfilgrastim”“tripegfilgrastim”“efbenmalenograstim alfa”。对检索的文献进行分析,剔除重复文献,参照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指南证据和推荐分级系统以及综合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妇科肿瘤专家委员会专家的意见制定证据推荐级别(表1)。
![]()
一
妇科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概述
近年来,妇科恶性肿瘤标化发病率仍呈升高趋势,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CIN是妇科肿瘤放化疗期间的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分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enia count, ANC)低于2.0×109/L。根据201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癌症研究所发布的常见不良事件通用术语评价标准5.0版分级标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为4级:(1) 1级(轻度):1.5×109/L≤ANC<2.0×109/L;(2) 2级(中度):1.0×109/L≤ANC<1.5×109/L;(3) 3级(重度):0.5×109/L≤ANC<1.0×109/L;(4) 4级(危及生命):ANC<0.5×109/L。
FN是指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发热。严重的中性粒细胞降低指ANC<0.5×109/L(4级)或ANC为(0.5~<1.0)×109/L(3级),但预计在随后的48 h将下降至<0.5×109/L;发热是指单次腋下温度测定≥38.3 ℃或≥38.0 ℃持续超过1 h。
2.流行病学:报道中关于妇科肿瘤放化疗期间CIN及FN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化疗药物的选择、联合或序贯、剂量强度与剂量密度均会影响其发生率。回顾性研究显示,在超过23.4%的化疗周期中,50.5%的患者出现CIN;超过1.5%的化疗周期中,6.9%的患者出现FN。其中,紫杉醇、多西他赛、顺铂、卡铂等都是中高度发生CIN或FN风险的化疗药物。
二
长效G-CSF的概述
G-CSF是一种谱系特异性集落刺激因子,由单核、成纤维和内皮细胞产生,其调节骨髓内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并影响中性粒细胞祖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活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CSF, rhG-CSF)是通过植入人G-CSF基因的大肠埃希菌通过重组DNA技术制备,具有与天然G-CSF相同的生物活性和氨基酸序列,rhG-CSF作为短效G-CSF,可有效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半衰期短,易被肾脏清除,需每日注射,患者依从性差等。其主要代表药物有非格司亭和来格司亭。
PEG-rhG-CSF作为rhG-CSF的长效剂型,是在rhG-CSF的氨基酸序列N末端共价结合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而形成的一种蛋白质。PEG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且与多种有机物具有良好的相溶性,可被机体代谢清除。PEG与脂质体或生物分子结合称为PEG化,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肾清除率和降解率。全球第1个上市的PEG-rhG-CSF培非格司亭于2002年1月31日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美国上市。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PEG-rhG-CSF 硫培非格司亭以9类生物制品于2018年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NMPA)批准正式上市。目前已在多个国家获得了发明专利。拓培非格司亭亦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Y型PEG修饰的PEG-rhG-CSF,于2023年6月获得NMPA批准上市。一项随机、开放标签、阳性药物对照的Ⅲ期研究纳入了397例患者(乳腺癌265例,非小细胞肺癌132例),研究结果显示,2 mg或33 μg/kg拓培非格司亭在第1化疗周期中的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不劣效于rhG-CSF,第1组和第2组与对照组差异的最小二乘平均值,在乳腺癌患者中分别是0.097(95% CI:-0.189~0.383)和0.217(95% CI:-0.091~0.524);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分别是-0.143(95% CI:-0.349~0.064)和-0.059(95% CI:-0.264~0.146)。拓培非格司亭与rhG-CSF在所有次要疗效终点和安全性终点上无显著差异。
艾贝格司亭α是基于Di-KineTM双分子技术平台开发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c融合蛋白(rhG-CSF-Fc融合蛋白),携带2个G-CSF,促进G-CSF受体的二聚化,从而增强对下游信号的激活作用,将中性粒细胞从骨髓驱动到血液循环。艾贝格司亭α于2023年5月6日正式获得我国NMPA批准用于预防CIN。其Ⅲ期研究表明,在接受骨髓抑制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艾贝格司亭α展现出不劣于培非格司亭的疗效,而且在化疗后期仍可持续有效降低中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与原研短效非格司亭相比,艾贝格司亭α在4 个化疗周期的中性粒细胞最低值高于非格司亭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
长效G-CSF对中性粒细胞减少和FN的临床预防
(一)妇科肿瘤放化疗相关FN的风险评估
1. FN发生风险评估:CIN和/或FN是妇科肿瘤在内的抗肿瘤治疗期间的常见并发症。因此,抗肿瘤治疗前应全面规范评估患者FN的发生风险,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FN的发生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疾病类型、化疗方案(高剂量治疗、剂量强度、标准剂量治疗)、患者风险因素、治疗目的(治疗性化疗或姑息性化疗)4个方面。根据化疗后FN的发生风险不同,可将化疗方案分为3类:(1)高危方案(FN发生率>20%);(2)中危方案(FN发生率为10%~20%);(3)低危方案(FN发生率<10%)。妇科肿瘤常用化疗方案引发中高危FN的风险见表2。
![]()
此外,放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FN,鉴于单纯放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联合使用长效G-CSF相关的数据相对较少,故可借鉴化疗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2.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也是影响FN发生风险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接受中高危化疗方案的妇科肿瘤患者,其自身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G-CSF。患者自身因素具体包括:(1)年龄>65岁并接受足剂量化疗;(2)既往化疗或放疗;(3)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4)肿瘤累及骨髓;(5)近期手术和(或)开放性创伤;(6)肝功能不全(胆红素>2.0 mg/dl);(7)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50 ml/min);(8)既往发生过FN;(9)恶性血液淋巴系统疾病;(10)慢性免疫抑制如HIV,器官移植和移植后的长期免疫抑制;(11)营养/体能状况差。
(二)长效G-CSF对化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
1.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指首次使用具有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后24~72 h使用G-CSF,以预防FN的发生。预防性使用长效G-CSF可减少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FN的发生风险,保证放化疗的顺利进行。研究显示,尽管控制了恶性肿瘤患者的高风险因素,若不能持续每周期给予预防性长效G-CSF,仍旧会导致化疗期间FN发生率显著升高。
一项多中心、开放、前瞻性的Ⅳ期临床研究共纳入215例乳腺癌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第1周期分别预防性应用PEG-rhG-CSF和rhG-CSF,后3个周期均预防性应用PEG-rhG-CSF(一级预防)。结果显示,第1周期中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1.48%和35.58%,PEG-rhG-CSF与rhG-CSF疗效相当(P=0.5276);PEG-rhG-CSF组较rhG-CSF组显著降低第1个化疗周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2.22±1.58)d和(3.00±1.59)d,P=0.0166]。另一项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研究评价了569例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后预防性应用PEG-rhG-CSF 100 μg/kg、PEG-rhG-CSF 6 mg或rhG-CSF 5 μg/kg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PEG-rhG-CSF组(100 μg/kg或6 mg)和rhG-CSF组在第4周期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P=0.0309)或持续时间(P=0.0289)均达到显著性差异,且与rhG-CSF组相比,PEG-rhG-CSF组显著降低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P=0.0477)。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30例接受铂类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配至PEG-rhG-CSF组(n=87)或rhG-CSF组(n=43),结果显示,PEG-rhG-CSF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1.15%)显著低于对照组(11.63%,P<0.05);PEG-rhG-CSF组和rhG-CSF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2.00 d和(3.75±2.47)d(P<0.05);两组在FN发生率、化疗延迟率、化疗延长时间、抗生素使用和任何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述研究提示,使用PEG-rhG-CSF进行一级预防可降低乳腺癌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多周期化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一项涵盖30项随机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与rhG-CSF相比,使用PEG-rhG-CSF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FN发生风险降低了40%(OR=0.6,P=0.03)。另一项Meta分析也显示,在接受化疗的中国恶性肿瘤患者(n=1916)中,使用长效G-CSF进行一级预防较rhG-CSF能显著降低≥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RR=0.86,95% CI:0.76~0.96,I2=62%)及持续时间。此外,在接受化疗方案时具有FN中高风险的患者中,与二级预防策略相比,含PEG-rhG-CSF的一级预防更具成本效益。
针对妇科肿瘤患者,一项Ⅲ期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84例新诊断的上皮性卵巢癌,以1∶2的比例分为试验组(所有周期均给予PEG-rhG-CSF)和对照组(仅第1周期给予rhG-CSF,后续周期G-CSF的使用由医师决定)。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FN发生率分别为16.7%和48.3%,提示预防性给予PEG-rhG-CSF能有效降低 FN和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且不良反应轻微。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应用PEG-rhG-CSF进行CIN一级预防的临床疗效。该研究纳入65例卵巢癌患者,主要化疗方案为紫杉醇类+卡铂以及多柔比星脂质体+卡铂等,观察组在每个化疗周期中化疗后48 h预防性应用PEG-rhG-CSF,对照组则未常规应用PEG-rhG-CSF,仅于化疗后中性粒细胞降低时给予短效G-CSF对应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3%和17.4%(P<0.05)。另有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未使用PEG-rhG-CSF)相比,PEG-rhG-CSF组可显著降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5.5%和15.9%,0.8%和2.8%,P<0.001)。
推荐意见 1
对于接受高危化疗方案的患者,本共识推荐预防性应用长效G-CSF(推荐级别:1类)。接受中危化疗方案的患者,若合并任一项患者相关因素时,本共识推荐考虑预防性应用长效G-CSF(推荐级别:2A类)。对于接受低危化疗方案的患者,本共识不推荐常规使用长效G-CSF预防(推荐级别:2A类)。
2.二级预防:研究显示,前次化疗后发生FN 的患者,后续化疗中再次发生FN的风险为50%~60%,二级预防性使用G-CSF可显著降低患者再次发生FN的风险,且还可促进前次化疗导致粒细胞下降的恢复过程,保障下次化疗足剂量和按时进行。
一项前瞻性研究探讨了低剂量PEG-rhG-CSF对于预防肺癌CI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一级预防组纳入40例,在每个周期化疗结束24 h后给予 PEG-rhG-CSF;同时选择同期的肺癌化疗后前1周期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40例作为二级预防组,在第2个周期化疗后24 h给予 PEG-rhG-CSF。结果显示,一级预防组患者治疗后31例(77.5%)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9例(22.5%)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5.0%),1例合并抗生素治疗,1例因出现4级血小板减少导致化疗药物减量并化疗延迟;二级预防组治疗后,32例(80.0%)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8例(20.0%)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3例(7.5%),无化疗药物减量者,化疗延迟1例(2.5%),无发热及使用抗菌药物。
针对妇科肿瘤患者,有研究纳入44例采取“紫杉醇+顺铂/卡铂”方案化疗且上1周期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试验组在化疗结束24 h后给予PEG-rhG-CSF,对照组在化疗结束24 h后给予rhG-CSF。结果显示,试验组3~4级ANC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27%和36.36%,P<0.05),且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0.05)。一项真实世界研究评估了PEG-rhG-CSF在中国不同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纳入638例妇科肿瘤患者(包括卵巢癌和宫颈癌),77.3%的患者接受PEG-rhG-CSF作为一级预防。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亚组中,第1周期中≥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3%和9.2%,且未报告新的安全性事件。另一项回顾性研究亦提示,卵巢癌患者紫杉醇+顺铂/卡铂方案化疗后给予PEG-rhG-CSF二级预防使化疗周期中白细胞可以有效维持在一定水平,有效的避免白细胞减少的发生;与未用药组相比,临床效果优势显著(P<0.05)。
推荐意见 2
前1个周期化疗未预防性使用长效G-CSF的妇科肿瘤患者,若发生FN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事件,推荐在下一周期中预防性使用长效G-CSF(推荐级别:2A类)。
(三)长效G-CSF的预防用法用量
1. PEG-rhG-CSF:PEG-rhG-CSF(或硫培非格司亭)在每周期化疗结束后24~48 h内皮下注射,勿在化疗药物前12 d到化疗后24 h内注射。PEG-rhG-CSF固定剂量6 mg或者按患者体重100 μg/kg进行个体化治疗,仅需注射1次。
拓培非格司亭在每周期化疗结束后(48±12) h内皮下注射,勿在化疗药物前14 d到化疗后24 h内注射。对于体重≥45 kg的患者,推荐固定剂量2 mg;对于体重<45 kg的患者,推荐剂量为33 μg/kg。
2. rhG-CSF-Fc融合蛋白(代表药物:艾贝格司亭α):艾贝格司亭α在每个化疗周期抗肿瘤药物给药结束48 h后皮下注射,勿在化疗药物前14 d到化疗后24 h内注射。成人推荐使用剂量为皮下注射20 mg,每个化疗周期注射1次。
(四)长效G-CSF对化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
目前,已有CIN相关共识根据肿瘤患者是否预防性给予G-CSF,对PEG-rhG-CSF的治疗性应用进行了分层推荐。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高剂量G-CSF能有效缩短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包括卵巢癌)FN的发作时间。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100例乳腺癌患者,在第1个化疗周期后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随机1∶1分配到PEG-rhG-CSF组(试验组,n=50)和rhG-CSF组(对照组,n=50),主要终点是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恢复时间。结果显示,与rhG-CSF组相比,PEG-rhG-CSF组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FN的平均恢复时间显著缩短(3~4级,P<0.001;4级,P<0.001;FN,P=0.038),两组FN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证实了PEG-rhG-CSF较rhG-CSF可有效治疗乳腺癌患者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FN。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评价了PEG-rhG-CSF治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临床效果。共纳入4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PEG-rhG-CSF组(试验组,n=20)和rhG-CSF组(对照组,n=20)。结果提示,PEG-rhG-CSF组患者的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5.47±0.38)d]、发热持续时间[(6.45±0.57)d]均短于rhG-CSF组[(8.63±0.57)d、(10.53±0.7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和30%(P<0.05),有效率分别为90%和60%(P<0.05)。目前在妇科肿瘤放化疗期间治疗性应用长效G-CSF的高等级循证证据尚不充分。
推荐意见 3
妇科肿瘤放化疗患者(不包括周疗患者)治疗性使用长效G-CSF需满足至少下述1项参考指征:(1)脓毒症;(2)年龄>65岁;(3)ANC<1.0×109/L;(4)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预计>10 d;(5)感染性肺炎或临床上有记录的其他感染;(6)侵袭性真菌感染;(7)住院期间发热;(8)既往发生过FN。预防性使用长效G-CSF而发生FN的患者,不推荐额外补充rhG-CSF,若预计ANC<0.5×109/L持续时间≥3 d,考虑使用rhG-CSF进行补救治疗(推荐级别:2B类)。
(五)长效G-CSF的治疗用法用量
当前在长效G-CSF的适应证中均未明确治疗性使用的方法。根据既往共识推荐,PEG-rhG-CSF不建议在使用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前12 d至化疗后24 h期间内皮下给药。PEG-rhG-CSF固定剂量6 mg或者按患者体重100 μg/kg进行个体化治疗,仅需注射1次。
(六)长效G-CSF对同步放化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和治疗
目前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造血生长因子临床实践指南推荐针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是以铂类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相比单纯放疗患者而言,同步放化疗产生的不良反应率显著升高,该不良反应以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数减少而引起的骨髓抑制为主。临床上在使用同步放化疗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管理。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评估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预防性应用PEG-rhG-CS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该研究共纳入162例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接受顺铂+紫杉醇同步放化疗方案,试验组预防性给予PEG-rhG-CSF应用,对照组治疗性使用rhG-CSF,结果表明,与rhG-CSF相比,试验组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和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64%和46.84%,白细胞减少症:7.23%和48.10%),试验组在24~120 h的中性粒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试验组在第1化疗周期时未出现FN,并且未使用抗生素,对照组FN的发生率为11.39%,抗生素的使用率为6.33%(P<0.05);此外,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化疗延迟率分别为1.20%和8.86%(P<0.05)。一项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60例接受以顺铂+紫杉醇为基础的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其中试验组预防性应用PEG-rhG-CSF,对照组治疗性应用rhG-CSF。结果显示,PEG-rhG-CSF组可显著降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10%和77.78%,P<0.001)和FN发生率(0和16.67%,P=0.026),并且改善化疗延迟发生率(12.5%和61.11%,P<0.001)。一项纳入40例以顺铂+多西他赛为基础的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每个化疗周期后预防性使用PEG-rhG-CSF与rhG-CSF的疗效,结果显示,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5.56%(P=0.046),化疗延迟发生率分别为0和11.11%(P=0.01)。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亦提示,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预防应用PEG-rhG-CSF可降低ANC减少发生,对减少宫颈癌患者同步放化疗中因骨髓抑制所致的治疗间断、提高放化疗疗效有重要临床价值。并且对于给药后出现发热、骨痛症状的缓解时间,PEG-rhG-CSF较rhG-CSF显著缩短(P<0.05)。
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114例因同步放化疗所致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食管癌和肺癌患者,试验组分别接受PEG-rhG-CSF 50 mg/kg、PEG-rhG-CSF 100 mg/kg和PEG-rhG-CSF 50 mg/kg+rhG-CSF,对照组接受rhG-CSF。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分别为36 和120 h(P<0.01),试验组给药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发热和肌肉疼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EG-rhG-CSF对于治疗同步放化疗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其效应发挥时间始于12~24 h,如果在此期间ANC值无显著改善,无需加用rhG-CSF。肿瘤患者接受同步周化疗方案时,化疗损伤新生幼稚中性粒细胞,损害造血干细胞,导致骨髓细胞减少或死亡,故不推荐预防或治疗性PEG-rhG-CSF应用于放疗联合同步周化疗者。对于妇科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治疗性应用长效G-CSF的临床研究有限。
推荐意见 4
妇科肿瘤患者接受标准同步放化疗时,推荐参考化疗相关的一/二级预防性应用长效G-CSF原则(推荐级别:2B类);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者,推荐参考化疗相关的治疗性应用长效G-CSF原则(推荐级别:1类),经验性同步使用3周化疗方案者,可有条件地选择治疗性应用长效G-CSF(推荐级别:3类);不推荐放疗同步每周化疗者应用长效G-CSF(推荐级别:2A类)。
四
长效G-CSF相关不良反应管理
长效G-CSF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痛。基于一项Ⅲ期研究数据,PEG-rhG-CSF引起的骨发生率为19.7%。一项基于727例乳腺癌患者应用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的安全性数据显示,发生率≥5%的不良反应为骨痛(11.1%)和背痛(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5%,包括乏力、疲劳、发热、白细胞增多症、恶心、腹泻、呕吐、头痛等。综上,长效G-CSF总体耐受性良好,安全可控,具体处理原则见表3。
![]()
推荐意见 5
长效G-CSF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安全可控(推荐级别:2A类)。
五
结语
CIN和/或FN是妇科肿瘤患者放化疗过程中骨髓抑制的一种普遍且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需及早预防与治疗。应用长效G-CSF可有效降低患者CIN和/或FN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风险。长效G-CSF较rhG-CSF半衰期长,作用持续时间长。其通过肾小球滤过的肾脏清除率很小,使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清除作用成为主要的清除途径。合理使用长效G-CSF可显著提高妇科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增加安全性风险。本共识仅供临床医护人员借鉴与参考,临床应用中,医护人员应结合实际医疗条件,充分了解患者疾病特征,选择最佳的长效G-CSF制剂并规范用药,从而使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略。
纸质版期刊订阅:中国邮政网上营业厅(https://11185.cn/)检索“中华肿瘤杂志”在出版前订购;或中华医学期刊网-期刊服务-期刊商城订购过刊。
责任编辑 | 殷宝侠
审核发布 | 苏在明
终审 | 代小秋
滑动查看所有专家名单
参加讨论专家(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排序)
安菊生(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妇科)
蔡红兵(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科肿瘤科)
曹冬焱(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陈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科肿瘤科)
陈泓(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
陈继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妇科)
陈坤(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铁中心医院妇科)
陈亮(山东省肿瘤医院妇科)
陈琼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陈升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
陈颖(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妇科)
程静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妇科)
崔竹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科)
冯同富(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
冯炜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妇产科)
高春英(吉林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
龚瑶(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
古扎丽努尔(新彊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
贺红英(广西科技大学柳卅妇幼医院妇科)
侯文杰(苏州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妇产科)
黄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
黄奕(湖北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
姜洁(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
蒋燕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
金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康山(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妇科)
李从铸(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
李贵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李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
李俊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
李丽清(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化疗科)
李秀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
梁炎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林安(福建省肿瘤医院妇科外科)
刘畅(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
刘军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刘禄斌(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妇科)
龙行涛(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
娄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
卢淮武(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
曲芃芃(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妇科)
沈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产科)
宋坤(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
孙立新(山西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
孙阳(福建省肿瘤医院妇科外科)
谭布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
唐洁(湖南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
王纯雁(辽宁省肿瘤医院妇科)
王刚(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妇科)
王国庆(陕西省肿瘤医院妇科)
王静(湖南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
王莉(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
王烈宏(青海红十字医院妇科)
王武亮(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
王延洲(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
温灏(复旦大学肿瘤医院)
夏百荣(安徽省肿瘤医院妇科)
阳志军(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
杨英捷(贵阳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外科)
叶元(桂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科)
赵喜娃(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妇科)
郑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
周恒(湖南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
朱笕青(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
邹冬玲(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
编写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排序)
高庆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科)
李力(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
李宁(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妇科)
李小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
吴令英(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妇科)
王丹波(辽宁省肿瘤医院妇科)
杨宏英(云南省肿瘤医院妇科)
尹如铁(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化疗科)
张师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
周琦(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
文章来源: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肿瘤领域资讯参考,促进专业交流。内容仅供信息交流,不可替代专业医疗指导,亦非诊疗建议。 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内容均已标注来源及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