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1958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1997年,主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级项目《犯罪心理研究》。1999年,主持公安部部级项目《社会心理调查研究》。2001年,主持公安大学引智项目《犯罪侦查与心理画像》。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等,担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出版著作《犯罪心理学》。
【正文】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父母常常感到困惑甚至无力: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为什么他/她总是情绪化、叛逆、拖延、沉迷电子产品?当我们满眼都是孩子的问题时,或许最该省察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李玫瑾教授说:“当你发现孩子难教育时,问题其实早就存在了。”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核心:孩子的问题,往往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父母行为的反映,是家庭环境的投射。
一、孩子的问题,是果;父母的行为,才是因
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背后几乎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一个暴躁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家庭里;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可能长期被父母否定、打压;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或许在现实中得不到足够的陪伴与认同。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情绪管理、价值观念。孩子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果”,而是家庭教育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如果我们只盯着果实去修剪,而不去反思树根、树干、土壤的问题,那么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徒劳。
二、种花先养土,育儿先育己
教育就像种花。当我们看到叶子发黄、花朵枯萎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责怪花太脆弱,而是反思:是不是浇水太多或太少?是不是光照不足?是不是土壤板结、缺乏养分?
同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指责、惩罚,而是回头看看自己:我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我是否用正确的方式与他沟通?我是否以身作则,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是否在孩子需要时给予了理解与支持?
“正人先正己”,这是教育的起点。只有父母先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孩子。
三、自省,是父母最深刻的修行
真正觉醒的家庭,从不要求孩子完美,而是努力让自己完整。他们懂得,教育不是改造孩子,而是修炼自己。
自省,是父母最深刻的修行。它意味着我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错误,改变自己的行为。它意味着我们要从“控制者”转变为“陪伴者”,从“批评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权威者”转变为“同行者”。
当父母开始改变,家庭的气场就会改变;当家庭的气场改变,孩子的状态也会随之改变。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但需要真实的、愿意成长的父母。
四、觉醒的家庭,从“改变孩子”转向“成长自己”
真正觉醒的家庭,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改变孩子”上,而是把力量收回到“成长自己”上。他们不再问:“我该怎么让孩子更听话?”而是问:“我该怎么让自己更理解孩子?”他们不再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而是说:“我是不是哪里做得还不够?”
这样的家庭,或许没有完美的孩子,但一定有温暖的关系;或许没有一帆风顺的成长,但一定有彼此扶持的力量。因为他们知道,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而是构建一段“健康”的亲子关系,一个“有温度”的家庭。
五、结语:教育的觉醒,从父母开始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成长的契机;家庭的困境,是爱的转折点。当我们停止指责,开始反思;当我们放下控制,开始理解;当我们不再改变孩子,而是改变自己——那一刻,教育才真正开始。
真正觉醒的家庭,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敢于面对问题;不是不会犯错,而是愿意修正错误。他们深知:改变孩子,是本能;改变自己,才是智慧。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在育儿的路上,成为那个先觉醒、先改变、先成长的人。因为,你变了,世界就变了,孩子,也就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