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需要点击上方的蓝字《梅州V生活》关注即可
来源:梅州日报
▲翁万达朝服画像
文/陈汉初
翁万达(1498-1552),揭阳县延德乡鮀江都举登村人(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江街道举登村);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他28岁登进士,授户部广西司主事,后任广西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官至兵部尚书。翁万达身后长眠于梅州大埔三河坝,鲜为人知的是,在汕尾红海湾还有一座他的衣冠冢。
一、为国为民 守疆卫土
明嘉靖十三年(1534),翁万达出任梧州知府。在他的整治下,各族相安,足用省费,治梧四年,声绩大著,被誉为“治行第一”。明嘉靖十七年(1538),翁万达被任命为广西征南副使,襄理军务,从此开始步入军旅生涯。他采用剿抚兼施的策略,一举而弭内外忧患,充分显示了翁万达富谋略、敏机变的军事才能。
安南一役,翁万达青云直上,步步荣升,由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一跃成为右副都御史。后巡抚陕西,又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他练达夷情,深谙边务,督边6载,带兵筑长城800余里、峰堠300余座,守疆护土,节制得体,边关安宁,使昔日猎场变成了我方良田。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也就是翁万达55岁的那一年,他约友人抵闽游武夷山,途经三河。美丽的三河坝河山,深深吸引着翁万达,他当即决定在那里为自己选择了长眠于此的墓地。这也许是历史的嘲弄吧,就在这一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三日,翁万达因背疽发作治疗无效而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于是,翁万达也就长眠于三河坝的青山绿水之间。
▲大埔县三河坝中山公园牌坊,为原翁万达墓道牌坊
2005年6月14日,笔者与几位同事一起到大埔、丰顺、揭西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在大埔县地方志办公室黄主任的陪同下,参观了大埔县三河中山纪念堂。映入眼帘的这座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巍然牌坊,上书“中山公园”四字。这个牌坊,原来是翁万达墓道上的正面牌坊;入门进入“中山纪念堂”正座的大道,原是翁万达墓的墓道。在那里,黄主任指着眼前山坡仰望,对笔者说,对面山上的这座古墓,便是长眠于此的明代军事家翁万达的墓地。
“中山公园”导游员年轻眼力好,她指着对面山坡的墓地说,你们看,翁万达墓历经数百年,大埔县三河坝的人民仍在精心地呵护着它。
我们清楚地看到,墓前有一农民模样者仍在忙着呢。他就是翁墓守墓人吧?
二、铭记功绩 接力守护
从明代翁万达长眠于此开始,三河坝汇城村的村民就一直自觉地为翁公守墓,并且一人传一人,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从不间断。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现在,三河坝汇城村村民已为翁墓守了四五百年。10多分钟后,我们登山来到翁万达墓地。黄主任告诉我们,原翁万达墓地在山下的低洼处,前些年,泰国潮汕籍华侨陈宾先生出巨资,买下墓道和墓地,将翁墓移到现在这个地方。墓地按原貌重建,墓前有石人(名曰翁仲)、石羊、石虎、石马(名曰天禄)各两尊。这些墓地建筑物,原立在墓道两旁,现移动至墓前并排成两行,寓意扬(羊)威(虎)千里(马)。古石人、石羊、石虎、石马把我们带进了400多年前的明代,带进了翁万达曾经驰骋疆场的古战场。
▲位于大埔县三河坝汇城村的翁万达墓
正当我们沉思于翁万达保疆卫土的人生经历的历史长河之中时,“叮叮咚咚……”的锄地声,把我们从历史的回眸中带了回来。一位农民模样的当地人正忙着修整铺设墓前台阶。原来,大雨的冲刷使墓地水土流失了,他用石子补平雨水沟,并夯得严严实实。“雨后就要修补,这是我们经常要做的工作”,他边干边说。我原以为他就是守墓人,但他说,守墓人在后山林子里。他把守墓人找来了。翁墓守墓人名叫戴伟能,理着平头,穿赤黄白相间的T恤衫,褐色裤子,戴着一顶草帽,脸上冒着汗珠,40多岁。
他告诉我们,十几年前,老守墓人临终前,把守墓的任务交给他。他还说,原来,大埔县民政局给老守墓人每月发50元补贴,但现在已10多年没发补贴了。在这里,一代一代的汇城村人为翁万达守墓四五个世纪如一日,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与翁万达沾亲带故么?没有!是翁万达有恩于他们的祖先么?也没有!他们是在为汇城村人还恩么?也不是!是为了名、为了利么?更不是。戴伟能个人承包的果林位于翁墓的周围,大量的农活够他忙的了,他还要养家糊口。忙,累,苦,他都没有忘记为翁墓填填补补。
是什么力量驱使汇城村人长年累月地为翁万达守墓呢?答案在我与戴伟能聊天的只言片语中。翁墓所在的山地,是汇城村的地。村民认为,翁万达一生为民征战,汇城村人永远不能忘记翁万达保疆卫土的功绩;翁万达勤政为民的形象,汇城村人也永远铭记于脑海中。翁公长眠于汇城村土地,汇城人有责任呵护它。这是多么纯朴的爱国主义情怀呀!守墓人戴伟能就是这种纯朴情感的代表,十分可贵、可敬!
三、翁公精神 代代相传
翁万达的功绩,千秋传颂;翁公的精神,子孙相传。不久前,汕尾市与红海湾普查队开展“四普”实地调查工作时,在遮浪狮地村边发现另一处“翁万达墓”。该墓在一处缓坡上,坐南朝北,总长26米,最宽16.75米。灰沙夯筑,半月形穹顶,三摆手结构,摆手阔大,转角处有三对楹联柱,柱上原有石狮,现已不存。依山势自下而上,依次为三级阶、墓町、明堂、拜堂、祭台。祭台的花岗岩上刻有花鸟壁画;花岗岩墓碑,部分风化,右侧阴刻碑文:“明东涯翁公,万历丁巳年季冬吉旦立。”据此,该墓应为明万历四十五年建,即公元1617年。
据翁氏族人介绍,查阅《翁氏族谱》:明末,原城翁氏五十六代孙翁万达之堂弟翁万全(号清江)之子翁见洲,从揭阳县延德乡迁居现红海湾遮浪街道湖联村,成为遮浪翁氏始祖。后部分族人再迁至现遮浪街道东山兰村。其后裔枝繁叶茂,分衍田墘、捷胜、遮浪各地。据其后裔介绍:因守备海防将军、翁氏后裔翁毓伍将军战功卓著,皇帝赐有封地,后便将封地取名翁厝湖。为了让翁氏后人怀念先辈,牢记翁万达保疆卫土的伟大历史功绩,于是翁毓伍于明万历丁巳年建“明东涯翁公墓”于封地翁厝湖的狮山,以便后人凭吊。故而,红海湾“东涯翁公”墓并不是翁万达墓地,而是翁万达的衣冠冢。
翁万达在汕尾红海湾的这处衣冠冢,见证了遮浪翁氏家族在此开基创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翁家后人弘扬翁万达定国安邦、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浓的家国情怀,更加值得当代人的珍惜和发扬光大。翁万达衣冠冢已历经数百年,是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的。
(2005年7月初稿,2025年1月改定。本文作者系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