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明白吕蒙白衣渡江为啥遭后人不齿,得先搞清 “兵不厌诈” 的真正含义 —— 古人说的 “诈”,从来不是没底线的耍流氓,而是对敌人的 “战术灵活”,得守着 “不坑盟友、不斩降将、不害无辜” 的规矩。吕蒙这事儿,恰恰是把最不该破的规矩全破了。
咱们先说说荆州这摊事的来龙去脉。当年刘备跟孙权借荆州,不是白拿的 —— 那时候曹操刚打完赤壁,气势正盛,刘备跟孙权说 “我先借荆州当落脚地,等我占了益州就还你”,孙权也答应了。后来刘备占了益州,确实还了一部分,剩下的南郡、公安这些地方,是孙刘联盟抗曹的 “前线基地”,相当于两家共用的 “防火墙”。本来俩家商量着慢慢谈,结果孙权急了,让吕蒙去抢,吕蒙没硬打,玩了个 “白衣渡江”—— 让士兵穿成商人的白衣服,藏在运货船上,趁着关羽去打曹操的空档,偷偷摸进荆州,连哄带骗拿下了城池。
这事儿坏就坏在三个地方,每一个都戳中了古人的 “道德底线”。
第一,他骗的是 “盟友”,不是 “敌人”。“兵不厌诈” 的核心是 “诈敌”,比如诸葛亮草船借箭,骗的是曹操;空城计吓的是司马懿,都是对着 “要打自己的人” 用计谋,没人说闲话。可吕蒙呢?孙刘两家当时还没撕破脸,关羽在前线跟曹操死磕,吕蒙在后方捅刀子,这就像俩人合伙开店,一个在外面拉客户,另一个偷偷把店卖了,还卷走了货款 —— 搁谁看都是背信弃义,跟 “兵不厌诈” 半毛钱关系没有。
第二,他不光抢地盘,还赶尽杀绝。拿下荆州后,吕蒙本来能留关羽一条活路 。结果吕蒙不光断了关羽的退路,还在麦城把关羽抓了,直接砍了脑袋。关羽那会儿是什么人?不光是刘备的兄弟,还是三国里出了名的 “义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早成了 “忠义” 的代名词。吕蒙杀了关羽,不光是跟刘备结了死仇,还等于砸了 “武将忠义” 的招牌 —— 你想啊,连盟友的得力干将都能说杀就杀,这跟 “小人” 有啥区别?
第二,他用的手段 “不地道”,把平民卷了进来。“白衣渡江” 看着挺 “聪明”,其实是拿商人当幌子 —— 士兵穿成商人的样子,用商船做掩护,这等于把无辜的商人推到了前面。古代打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商不涉军,民不沾战”,就是不拿老百姓和商人当挡箭牌。吕蒙倒好,利用商人的身份搞偷袭,往后谁还敢相信商船?谁还敢在战区做生意?这就不是 “战术” 了,是 “坏了行规”,连老百姓都觉得不光彩。
更要命的是,吕蒙这一下,直接把孙刘联盟给搞崩了。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倾全国之力打孙权,夷陵之战一把火,蜀汉的精锐全没了;孙权虽然赢了,也元气大伤,最后俩家都没力气跟曹操抗衡,慢慢被曹魏吞了。后人看这段历史,都觉得吕蒙是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短期占了荆州,长期毁了抗曹的大局,不光不道德,还蠢。
咱们再对比下其他用 “诈” 的例子,就更明白为啥吕蒙挨骂了。比如曹操 “望梅止渴”,虽然是骗士兵,但那是为了让大家活下去,没害谁;诸葛亮 “七擒孟获”,抓了又放,是为了收服人心,讲的是 “仁”;就连司马懿装病骗曹爽,也是对着 “要杀自己的政敌”,没坑盟友。这些人用计谋,都守着 “底线”,唯独吕蒙,为了地盘把 “忠义”“诚信” 全扔了。
其实后人骂吕蒙,不是骂他 “用了计谋”,是骂他 “为了利益没了底线”。古人常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打仗也一样,“君子用兵,诈之有道”。你可以跟敌人斗智斗勇,但不能坑盟友;可以赢地盘,但不能赶尽杀绝;可以用计谋,但不能害无辜。吕蒙恰恰把这些 “道” 全破了,所以一千多年来,没人说他 “会打仗”,只说他 “背信弃义”。
说到底,“兵不厌诈” 从来不是 “耍流氓” 的借口,真正的用兵之道,是 “计谋为仁服务,手段为义铺路”。吕蒙没懂这个理,所以就算赢了荆州,也赢不了后人的尊重 —— 这大概就是 “一时之利易得,千古之名难留” 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