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进入了这个循环。”“要自证清白。”9月12日下午,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满脸憔悴地说道。他已连续两个晚上没怎么睡,将这次事件称为“西贝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
一场预制菜风波,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对“清白”上头了,却可能输掉整个市场。连“对手”罗永浩都看不下去了,直呼“他是真心想把西贝搞死”。罗永浩的炮轰不仅揭示了餐饮行业的标准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更暴露了西贝价值定位的根本性问题。
什么是预制?贵还是不贵?
都是消费者感受说了算
一切始于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贝菜品“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表示感觉很“恶心”。随后,贾国龙高调回应并宣称要起诉,但这场风波却演变成了西贝的“大型翻车现场”。
贾国龙在面对罗永浩的指控时,第一时间拿起了法律武器和行业标准作为回应。“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他强调“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在贾国龙看来,只有在工厂将整道菜全部做熟,做好封装,送到门店后简单加热的才叫预制菜,而西贝只有预制工艺,没有预制菜。
然而,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对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不会去深究国家标准的细枝末节。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新鲜食材现场切配、现炒现做的,就容易被贴上预制菜的标签。那些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海鲈鱼、24个月的羊前腿,怎么不是“预制菜”?
罗永浩原文中除了指向预制菜,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贵”。预制加上价格贵,消费者当然感觉非常不值,这两点都击中了当下餐饮市场最敏感的神经。
当消费者支付了人均接近百元的价格,他们期待的自然是数倍于快餐的体验。然而,西贝提供的是中央厨房模式下的标准化出品。这种高昂的价格与“非现做”的消费者感知之间的错配,引发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
而不管是预制还是贵,这两点都是消费者偏主观的感受,但贾国龙却拿“法律标准”、推出“罗永浩套餐”来自证清白,可谓猛拳打在棉花上。要知道,法律或许能裁决概念定义的对错,但市场却取决于消费者认知的虚实。
危机应对漏洞百出
拿团队事业当“赌注”
贾国龙坦言:“你说我和他对骂,我肯定骂不过他”,并形容罗永浩“就是个天生骂人的人,他说那些话我真说不出来”。但实际上,翻看罗永浩从始至终的发言,真没有如贾国龙所说对西贝“骂”,顶多算得上抱怨和吐槽。
但贾国龙选择了一种几乎是“斗鸡眼”式的应对方式:法律诉讼而非对话沟通。更糟糕的是,西贝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媒体进入后厨直播的透明举措,反而将自证变成了自爆。直播中西贝被发现使用大量预制品,包括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24个月的羊前腿、24个月的西兰花,不一而足。
反观罗永浩,他巧妙地将议题从一家企业的争议,升维至推动整个预制菜行业透明化和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公共讨论。他直播的主题是“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将消费者认同的定义权牢牢掌握在手。
相比之下,贾国龙却陷入了与消费者对立的局面。一家餐饮企业,怎么能站到自己“衣食父母”的对立面呢?
贾国龙的当务之急是抛开与罗永浩的论战,直面残酷的现实,调整思路,用行动回应消费者的质疑。比如学习老乡鸡等企业的做法,重新分类菜品并公示。老乡鸡在门店通过不同颜色分别标识着“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的产品供消费者选择。
西贝需要认识到,流量并不等于品牌存量,如何将这种“负面关注”转化为“品牌认同”,是贾国龙接下来的最大挑战。贾国龙自己透露,西贝所有门店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估计还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如果贾国龙继续一意孤行,西贝可能赢了定义,但输了市场。
当然,贾国龙可能认为西贝就是我贾国龙一个人的西贝,在采访中甚至“义气用事”,称生意可以不做但道理要辨明。然而,西贝全国几百家门店背后,是几千上万的员工,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下,贾国龙可以不做西贝,但员工们需要西贝,不能拿团队的事业当“赌注”。
飞瞰财金
穿透商业迷雾,解读公司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